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中华字通》告诉你研究汉字应该知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美妆资讯
《中华字通》告诉你研究汉字应该知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古文字的种类繁多,表达的意义还只是以图画形式出现。汉字隶变楷化后,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图画方式,变为笔画形式,意义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汉字研究的方向不要只朝古文字(甲骨文)一个目标去挖掘。汉字八画是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是研究汉字的基础,离开汉字笔画去研究汉字,就像无源之水,空中楼阁,不可能诠释汉字的最基本的本义。有的学者沉浸在古文字甲骨文中,依据出土的甲骨文去猜测或者说去推测汉字的本义,肯定是片面的。从甲骨文到楷体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汉字发生了质的变化,何况甲骨文挖掘的区域也不同,在没有文字统一的那个时代,最后定格的汉字是参考的那个甲骨文,也难以确定。一个字一个词意义有的经历了多次变化,如“小姐”这个词,在短短的这几十年,就有了意义完全不同的说法。何况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研究汉字必须要用两把钥匙,一是汉字的字形;二是汉字的读音。必须用这两把钥匙,才可解开汉字“义”这把锁,才能揭示汉字蕴含的自然、历史、社会、科学的奥秘。汉字的字形是由汉字的笔画组成的,所以要首先明白汉字笔画的本义和演义。

一、要从汉字的基本笔画(八画)去分析研究

汉字的基本笔画只有八画(点、横、竖、撇、捺、折、弯、钩)。小学教材所列的其它笔画是基本笔画的合体笔画。汉字笔画最原始的意义,也就是本义,是建立在物理学的角度基础上的,来描述物质形状和运动特征的。每个笔画都有特定物理意义,不是随意编制的。最初参照人的生长和发展规律来定义的。汉字八画的理论基础是《易经》,是人们对天地人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原始的造字就是看天看地看自己,远取诸物近取者身,最后用笔画确定其表象,并引申其意义。八画也有本义和演义(引申义)之分。下面简单描述下汉字八个基本笔画原始的物理运动的意义和引申意义,以及和人的发展生长规律对应关系。

第一个基本笔画点“丶”从,从物理学角度理解,只占位置不占空间;从人的生长历程看就像人的生命开始,在高倍显微镜下,才可看到的精子和卵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在汉字中起指示作用,指示人们心知肚明的事物,如犬中的“丶”指示跟在人一边的狗,因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再如“主”中“丶”本义夂灯烛的发光火焰,这里指示君主能给人们指引方向的明灯。

太(台tài)是由大和“丶”组合而成的字。大指人四肢张开之形,表示天大地大人亦大,其大无外;下面一点丶指示只占位置,不占空间,其小无内;所谓的太极,极大,极小。也可理解大生小,小变大;有的解读丶指小孩子,大人生孩子,是自然界新陈代谢,自然更替的过程。物至极必更替的道理,古音“太”读“替”。后依“台”声表示尊老之称。如太上皇、太夫人、太师母等。太的本义为大中极大,小中极小。

寸(存cùn)是由十、勾“亅”、点“、”组成的字。十指示人的十个手指;勾“亅”表示两手相对的十个手指;点“、”指双掌内侧退十分(一寸为十分)之处为“寸口”,是中医把脉的地方。借“存”声来说明通过把脉,摸到脉搏跳动来说明人还存在,布指拿脉可以判断人的存亡。寸的本义为距手掌十分动脉处的寸口。

舟(周zhōu)是独体文。舟的笔画释义为:撇点“ ”指示舟行的方向是向双桨中用力小的一边偏转;撇“丿”表示有力的作用,桨向下向后用力;横折勾“ ”是笔画合体,就有复合意义,折“”表示舟的弧形结构,勾“亅”表示舟和水作相对运动;中间横“一”指示水面,舟一部分在水面上,一部分在水面下;两个捺点“”是二的变形,指示舟的双桨。舟的笔画是对舟的整体结构和性能的诠释。借“周”的读音来说明水环流于舟的周围,也可理解为舟可周旋、周行。舟的本义为水上划行的小船。

第二个基本笔画横“一”,从物理学的角度,表示水平位置运动或用力,引申为横向、东西、水平的运动或受力;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刚出生不能站立的、不能爬行,躺着就是“一”,如“子”中横“一”表示横躺着的婴儿;“木”中的一横“一”表示地面。

上(示仰、是阳、shàng)的甲骨文和金文是画两横“二”,下面的长横指示参照的基准标准线或标准面,上面的短横指示基准线上的高处。楷化后在基准线上加了一竖,指示垂直、纵向,这里指示垂直指向高处为上。读音是示(shi)和仰(yang)的切音(shi+yang),示是指示,仰指仰望,仰望看到的高处为上;或为是(shi)阳(yang)切,指示向阳的地方为上;也有说从“上中下”的发音过程中,舌尖的正好处于口中“上中下”位置。 作部首笔画释义为:竖“丨”指示垂直、纵向,这里指示上头;横“一”指示上平面或高处的位置,作部首组成的常用字有卡、占、卢、贞、卤、卓、点、桌、睿等。上的本义为位置在高处,与“下”相对,如楼上、上边。

大(拟声或叠加切dà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来看,是人站立的伸臂之形,应该是人刚会站立学走路的样子,在大中横“一”表示小孩伸臂是为了掌握平衡,有水平之意。是和描述人的初生状态横躺着的“子”、人会爬行状态“儿”作比较,来说明站立行走长大了。破解古文不可凭想象下结论,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大楷化后意义发生了变化,就像“人”的甲骨文、金文均刻画了一个人走路的侧面像,楷化后是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同样这个大也是在人字的变化中发生质的变化。大是“人”和“一”组成的字,笔画释义为:撇“丿”表示阴或女人;捺“乀”表示阳或男人;一横“一”指示男人女人在一起结婚生子,标志长大成人。读音应是模拟幼儿学走步的声音;或借“叠(dié )加( jiā )的切音(dié + jiā )”来说明两人叠加重合就增大了。小是把男女两人分开之意。大读(dài )指撇“丿”捺“乀”为阴阳,阴阳结合为“乂”,中医看病要阴阳平衡治疗,一横“一”表示平衡。借“戴”声表示被人爱戴尊敬的成人,如医生(大夫)、山寨头领(山大王)。大(台tài )通“太”更印证了是男女在一块生了孩子为大、为太。大(叠加dà )的本义为两人相加在一起的。引申为1.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如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如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如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如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如老大;6.敬辞,如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如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如大概、大凡。大[戴 dài ]的本义为中医依据阴阳平衡看病。引申为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大[ 台tài ]本义为男女在一起生子。古1.通“太”、2.通“泰”。

不(拟声bù )“不”是酒杯的“杯”初文,一横“一”表示杯子的杯口处于一个平面,看甲骨文 就是三角形“ ”,后用陶器制作,酒杯口为圆形,平视为平面,改为一横;下面是“”,不是“小”字,是指酒杯的三足,指示杯子的形状,酒杯上面的口大,杯子座小。后加归类符号“木”成“杯”,最早杯子是木质的,就把不这个字空出来了做另作“否定”之用。 从放置稳定角度考虑,“上大下小”不如“上小下大”稳定,也就是倒置稳定,不就做否定之意,所以后造字“否”就是口在下,杯子倒置即否定之意。不 、否的声音就是杯子倒置桌面快慢发出的不同声音,用杯子倒置发声来确定其不、否的意义;杯的声音来源于喝酒碰杯的声音。不、否、杯都是拟声字。“不”是个偏旁部首字,有否定和环状之意,如丕、坯、环、坏、怀、孬等。不的本义就是酒杯倒置,引申为1.否定,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2.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3.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4.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5.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6.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如不客气、不谢;7.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8.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9.同“否”(fǒu);10.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用11.通“丕”(pī)。大,如“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第三个基本笔画为竖“丨”,从物理学角度表示垂直、纵向、南北运动或用力;在人的生长过程中表示能站立的阶段;在汉字中,如“木”中竖“丨”表示纵立的树干;如非中两竖“”表示两鸟纵向相对交配。

王(往wáng wàng )甲骨文画斧钺(月)(钺为刀刃是半圆形的兵器)形,表示操有杀罚之权者为王。篆文和楷书受易学影响,变形为“王”,王的笔画释义为:三横“三”表示天地人,一竖“丨”表示上下贯通,会意为通天地人者为王,得天时、地利、人和者为王。借“往”声表示王者得民心,天下归往。王作部首的字有玉、主、弄、旺、枉、全、望、皇等,多与王的本义有关;作左偏旁“”的字有玩、环、玖、珍、琥珀等为玉的省形,指示与玉有关;两王“”在字上的字有琵琶、琴、瑟等指两玉相撞击发出的不同声音。王的本义是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引申为[ wàng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如王天下、王此大邦。[ wáng ]1.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如王公(天子与诸侯,泛指达官贵人)、王土(天子的土地);2.春秋时,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如王人(国君)、王女(古时封王者之女)、王政(国君的政令)、王妃(侯王、太子之配偶,帝王之妾,位次于皇后);3.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如西汉初,刘濞被封为吴王、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4.朝廷,如王庭、王廷(朝廷)、王役、王徭(朝廷的徭役);5.王朝,如王制(王朝的制度)、王灵(王朝的威德);6.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如擒贼先擒王、乐器之王、拜他为王、山大王;7.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如: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尔雅》;8.统治者,主宰者,如王化(以仁义治天下的教化)、王官(宗藩王府的小职官);9.冠军,如拳王;10.姓。

木(母mù 冒覆切)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楷书中中间一竖“丨”表示树的垂直的树干和主根;撇“丿”和捺“乀”表示树根,分布于主根的周围;一横“一”表示地平面。借“母”声表示木生火,木为火之母。上古用钻木取火,母也是,女结婚生子为母。在中国的五行说中,东方属木,木生火。又说读音为冒(mào )和覆( fù )的切音(mào + fù )寓意冒地而生,长大覆盖土地。“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因树木种类繁多,所以由木作偏旁部首的很多,如末、未、本、术、札、朽等;还有木中竖“丨”改为“亅”表示相对之意,如杀、杂、条、亲、弑、寨等。本义为树木,如花木、木石(树木与岩石)、木化石、木芽(草木的嫩芽)、木已成舟、木斧。

申(身shēn)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并非闪电之形,而是种子生根发芽的状态,篆书更像植物生根发芽破土而出。隶变楷化后,应是甲和由的合体,甲为植物种子生根,由为植物种子发芽,中间的“田”表示土壤,一竖“丨”向上凸出为发芽,向下延伸为生根,植物的生根发芽就是上下延伸的过程。申可寓意通天入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为神,申加“礻”旁为神。借“身”声说明植物的生根发芽类似人初生过程中的身体成长。申的本义为植物种子的生根发芽。

第四个基本笔画撇“丿”,从物理运动学的角度看,表示向下、向内用力或运动,引申为阴柔、女性等;在人的生长过程中表示会走路迈步的阶段;在汉字人中的“丿”表示直立行走的人向前迈步下落的过程,后引申为女人;在才中“丿”表示树根向地下生长。

矢(示 shǐ )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看象箭矢之形。隶变楷化后,矢是由天和“丿”组合而成的字。天表示矢在天空中飞行;“丿”表示向下、向内或圆弧运动,如太阳的运动轨迹用“勿”中“彡”表示类似,这里表示箭矢的抛物线运动轨迹。汉字的笔画与物理学中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丿”表示向下、向内用力、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力度减小(轻柔)等;捺“㇏”表示向外、向上用力、力度增大等。矢借“示”声表示射箭要有明确的指示方向。矢作汉字部首的字有知、矩、短、矬、矮、稚等。矢的本义为在空中飞行的箭矢(古以竹为箭,以木为矢),如飞矢、矢石(箭和礧石,古代守城的武器)、矢人(造箭的工匠)、矢如雨下(箭像雨一样射来,极言其多)、矢房(箭袋)、矢书(战争中用箭射至敌方的文字)、矢干(箭杆)、矢锋(箭的尖端)、矢镝、矢镞(箭头)、矢刃(箭和刀,泛指兵器)。

牙(拟声yá)从金文、篆书字形上看象是上下牙齿交错形。隶变楷化后,笔画组合很好地反映出牙的结构。牙是由两横“二”、横钩“ ”、“亅”和“丿”组合的字。“二”指示牙有上下两排;横钩“”表示弧形排列的牙横向对称;“亅”指示上下牙相对运动;撇“丿”指示向下、向内运动,这里指大牙在后面咀嚼用的。读音模拟大牙错压磨碎食物的声音。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与牙组成的字都与牙有关,如邪、雅、鸦、呀、芽、讶、蚜等。牙的本义为槽牙。

勿(无wù)笔画释义为:“ ”是横“ ”、折“ ”、弯“ ”、勾“ ”的合体笔画。横“ ”为东西,表示太阳从东方升起;折“ ”表示太阳从东向西的轨迹为圆弧;弯“ ”表示太阳从升到降运动的方向;勾“ ”表示相对运动即相对地球、相对每天做类似同样的运动;三撇“ 彡 ”是三的变形,指示多,指示太阳周而复始,天天如此的这样从东到西、从升到降、从有到无的运动。勿借“无”声来说明太阳从有(日出)到无(日落)的过程。勿的本义是指太阳的运动轨迹。

第五个基本笔画捺“乀”从物理学角度看表示向外、向上用力或指示其向外、向上运动;引申为刚强、男人等;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和撇对应表示人学走路迈步的阶段;在汉字“人”中的“乀”表示直立行走的人台步走路的前行过程;后引申为男人,人是由撇和捺组合而成的,也表示为人是由男人“乀”和女人“丿”组合而成,男人支撑女人,后有撇“丿”支撑捺“乀”那就是“入”,有入赘之意,所以撇捺有引申男女之意。

乂(宜)、爻(要)、刈(乂)第一个字是撇和捺相交,丿表示阴柔、女人,捺表示阳刚、男人;阴阳相交要恰当,男女结合要般配。所以,乂借“宜”声表示阴阳结合,男女婚配要适宜,脾气相投、门当户对。可引申为治理得宜。乂有个兄弟爻,两个乂上下组合的“爻”,天地万物阴阳相交,揭示万物之规律,可效天下之要,爻借“要”声就是此意。在化学平衡理论中的电离平衡和易经中阴阳平衡是相通的。乂还有个儿子刈,是乂和刀的会意,乂是适时治理,刀是指用于除草的工具,总体表示适时治田除杂草,如“禾锄日当午 汗滴禾下苦”中午锄草可以把草锄下晒死。

八(拟声bā )是由撇和捺组合而成的字,依人的四肢为参照,是人字的撇捺(撇为女人、捺为男人)分开之形。撇“丿”指示阴柔、女人以及向下向内用力,这里指女人;捺“乀”指阳刚、男人、向外向上用力,这里指男人。男女分开每人各有双臂双腿四肢,两人合计八肢,来表示数字“八”。八在甲骨文中象两人分开相背的样子,所以八和其它字结合形成的字多数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如分、公、其、只、六、关、丫、匀、冰等。读音来源于男女分合之声。

又(右yòu)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都是象手向上抓东西之形。楷书为又,由横折撇“丿”和捺“乀”结合的字。横折撇“”表示手可弯曲握持,向内用力;捺“乀”表示可以向外用力。又得合意就是指手的灵活性,即可以向内用力,又可向外用力,还可弯曲握持东西。又和手的区别在于表现手的不同功能。借“右”声来说明手分左右,呈对称之形,右手优于左手。又是个偏旁部首字,与又结合的字多与手有关,如叉、反、支、友、劝、对、观、欢、取、受、变等。又的本义是指能向内向外用力、能握持的手。

夂(至zhì、终zhōng)是冬(冻dōng)和终(至冬切zhōng )的初文。从甲骨文看是手工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最后结束的图形,下垂的两个小圆点表示抽丝最后剩余的蚕蛹;金文 增加了缫丝缠绕蚕丝的圆轮工具(图1);篆书开始分化为两个字冬和终。增加“纟”旁表示终;增加冰旁“仌”为冬。分化后意义延续了夂的意义。隶变楷化后夂的意义更加证明了是蚕茧缫丝最后状态。夂中撇“丿”指示柔软的蚕丝,折“ ”指示圆或弧,这里指示抽出的丝缠绕在圆形轮上,捺“乀 ”表示从蚕茧上向外抽丝,所以,夂为缫丝的过程。借“至”声表示缫丝最后停止的状态。《说文》解“从后至也”,也是到最后停止的意思。分化两字后夂一般作偏旁部首,如处、各、条、备、复、夏、麦、路、络等。冬下两点由“仌”变两横“二”,最后变“ ”是受“易学”影响,两横“二”为阴,指阴间,由最初的两个死的蚕蛹,到冬天的冰凌“仌”,再到阴间的两横“二”,最后楷化后的“ ”,这两点是“二”的变形,并非“八”点。冬借“冻”声表示一年中最后最冷的季节(冬季)。终应是至( zhì )冬(dōng )的切音(zhì+dōng )表示缫丝的最后停止状态即终了。终延续了夂的本义,是夂的繁化,所以夂还读“终”声。

第六个基本笔画折“、、、”。从运动物理学角度,折表示圆或弧的形状或运动状态,由于折的形态校对,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或形态也不一样,但都有固定的指向。如竖折“”、撇折“、”,表示向下、向内凹陷的弧或圆形状态或运动状态,如凹中“”,发中的“”,女中的“”等;横折“”,表示向上、向外凸起的弧或圆的形态或运动状态,如围中“”,又中横折“”、夕中横折“”均表示向上、向外凸起的弧形或圆形运动状态。从人的生长过程看,就可以熟练走路,不仅可以走直路也可走弧形路或圆形路,按自己思路的运动阶段。

女(尼乳切nǚ)从甲骨文看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头上插一簪子,形态矜持端庄。楷书受两汉礼教思想的影响,楷化为“女”。女是由折“”、撇“丿”和一横“一”组成的字,女的笔画释义为:折“”表示女子具有曲线美,柔情似水;撇“丿”指示阴柔、女性、向内用力,这里表示温柔的女性;一横“一”指示女出嫁要从一而终。读音为尼(ní)和乳(rǔ)的切音(ní+rǔ),尼指女人身体柔软,乳指女人有哺育功能。女作偏旁部首常表示“中空”,如楼、偃、屡等。女、妇、妻、母、妾,都是指女性,各有不同的指向。女指未嫁女性,嫁人后曰妇、曰妻、曰妾,生子后称母。妇借“附”声强调妇是随夫的附属身份;妻借“齐”声强调妻子与丈夫齐同的身份,把家庭治理得整齐干净;妾借“怯”声指示立在妻子一边不敢说话的小老婆;母借“模”声指示生下的孩子模样像父母,母以子贵。

幺(圆小切 yāo )从其甲骨文、金文的图形来看,为还没有吐丝的蚕的幼虫,此虫长大吐丝后就死。在古文中幺通“夭”。夭是由大和“丿”组成的字,大为刚学会走路的幼儿,加“丿”表示头下垂样,死人特征,指刚学会走路幼儿未成年就死,为夭折。夭和蚕的幼虫最终结果意义相似,都是长大就死,所以夭借“幺”声,意义相通。幺的笔画释义为:两个撇折“”指示蚕幼虫身上的多环状节结构,点“丶”指示蚕的幼虫长大后吐丝的口。幺的读音为圆( yuán )和小( xiǎo )的切音( yuán + xiǎo ),表示蚕的幼虫体形为圆形的小虫。幺的本义为蚕的幼虫。

马(拟声mǎ)从马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是个象形字,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隶变楷化后变为“馬”,后简化为“马”。由繁体馬突出马鬃“”中“三”指多鬃,“丨”指马鬃从头到背纵向排列;简化后马由“”变横折“”突出马头凸起的弧形状。繁体“馬”下的四点“灬”指示马有四条腿;简化后“马”四点“灬”变为一横“一”,突出马蹄是单蹄类动物。竖折弯钩“”没有变化,指示马奔驰的动作。竖折“”指示马的向下凹的马背;弯钩“”表示马奔跑中,马的前后两马蹄相对向内向下用力的过程。读音模拟多马在一起的嘶叫声。马是汉字的偏旁部首之一,如冯、驭、闯、驮、驰、驳、驴、驽、驶、驷、驸、驹、驻、驼等马的本义为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第七个基本笔画弯“ㄋ、阝心”从物理运动学角度看,是无规则的曲线运动或曲线状态。弯多数和钩组成合体笔画,突出说明弯有性对的运动特征。弯表示人发展到可以按自己的思路运动自如的阶段。如弓中弯“”指拉弓弦向外凸,心中卧形弯钩“”表示心都向内,向着自己,乃中弯“”表示乳房外凸的曲线状态。

儿(二ér)繁体兒是由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书,经隶变楷化而来。繁体兒上面的“臼”是指婴儿的头囟门未合拢的,简化后只留了下面的“儿”,来描述幼儿爬行状态。笔画释义为:“丿”指示婴儿的后退向下向后用力;“乚”指示婴儿伏在地上爬行的动态过程。“儿”字仅保存了孩子的爬行特征,去掉了头部盖骨的变化。也能区别于“子”(即孩子的初生过程状态,即只会躺着,不会爬行)。借“二”声表示阴阳二者相交生儿女。天创造,地生养。儿作偏旁部首字有元、兄、允、充、兑、兖、党、竟、竞、兜、兕(肆sì犀牛)等。本义为指示幼儿的爬行状态和过程。

力(耒耜切lì)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耒耜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力的笔画释义为:横折弯钩“”表示向内弯曲的臂膀,或者拉车拉犁时弓起的身体;“丿”指示用力的方向,这里指向自身方向用力。许慎的《说文解字》当时汉字还没有笔画定型,还是用古文字解释,必然有他的局限性。汉字楷化是质变过程,有的字的意义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力借“耒(lei)耜(si)的切音(lei+si)”表示用耒耜耕作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力”是汉字部首字,组成的有办、劝、功、夯、务、加、幼、动、劣、劫、劳、助等。力的本义为力气,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勹包(布交切bāo)是由撇“撇”和横折弯钩“”组成的,是“包”的初文,笔画释义为:撇“丿”指示向内向下用力,这里指向内用力包裹东西;横折弯钩“”是笔画合体,指示向内做相对圆弧运动,就是包裹东西的运动过程。后加“巳”繁化为包。“巳”是指未破壳的蛇卵,被包在壳内,寓意被包裹的东西就像未破壳的蛇卵样,来完善勹的意义。后依据外包层的材质演化出胞、苞等。勹仅作偏旁部首。以“勹”为意符的字,多与包裹有关,如包、旬、匍、匐、匀等。读音为“布(bù )交(jiāo )切(bù+ jiāo)”表示用布交扎在一起裹东西的过程为包。包的本义为用布裹东西的过程,如纸包不住火、包缠(包裹缠绕)。

乃(拟声nǎi)是奶的初文。从甲骨文和金文看是母亲乳房图形。隶变楷化后,用笔画诠释了乳房的发育特征。“乃”是由撇“丿”和横折弯钩“ㄋ”会意而成的独体文。“丿”表示向下、向内用力或运动,这里指示乳房在哺乳期下垂;“ㄋ”是横“一”和折“”、弯“”和钩“”和合体笔画,横“一”表示横向、东西运动或用力,这里指示两乳房横置胸前;折“”表示圆或弧,这里指示圆弧形的乳房;弯“”表示凸起或凹陷的弧形运动,这里的外弯“”指示乳房生成奶汁的向外凸起运动过程;钩“”表示相对运动,这里指示对称的双乳。所以,乃为乳房的结构特征。读音是模拟婴儿吃奶的声音。后加女旁繁化为奶,强调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征。乃作偏旁的字有:奶、孕、仍、扔、礽等,都与女性生理特征有关。乃的本义为女性哺乳期的乳房及生理特征。

第八个基本笔画钩“亅、、乛、⺄、ㄋ”从物理运动学角度看,是相对运动之意,和不同的笔画组合表现不同的相对运动,或相对状态。体现了物质的运动都是相对的概念。钩表示人的思维和运动发展到相对高级阶段,能从各方面平衡比较,优胜劣汰,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长(朝阳切cháng zhǎng)是長的简化俗字。長的古文字像是一位长发拄拐的老人。隶变楷化后,長体现了其意义,三横“三”表示多毛发;竖“丨”表示毛发下垂;一横“一”表示毛发不仅下垂竖立的,也有横至于头顶的;竖钩“”表示相对生长延长;横八“”表示分合,指示毛发分散于头部也可辫在一起。简化为长后,意义更加广泛。,长是由“十”、钩“”和横八“”组成。“十”指示多,这里指多种动植物;“”表示相对,这里指相对本身、过去或其它同类;横八“”表示分合,这里指示向上下左右延伸增加。长的意义为多种动植物相对本身、过去或其它同类的延伸增大。借“朝(cháo )阳(yáng)的切音(cháo+ yáng)”表示植物朝阳的叶子都长(cháng)于背阳的叶子,光线强的长(zhǎng)得快;借“朝(zhāo)阳( yáng)的切音(zhāo+ yáng)”寓意朝(zhāo)阳升起万物开始生长(zhǎng)。长的本义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景象。

才(屮栽cái )的甲骨文应是栽下的树苗或植物的秧苗,开始生根返苗的阶段。隶变楷化后,笔画印证了其推断地正确性。才是由横“一”、竖钩“亅”和撇“丿”组合而成的独体文。“一”表示水平、横置、东西等,这里指示地面;“亅”表示垂直相对,这里指示栽入地里的树苗要相对垂直于地面;“丿”表示向下、向内用力或运动,这里指示树根向地下生长。读音是屮(cǎo)和栽(zāi )的切音(cǎo+ zāi ),表示栽下的树苗或秧苗初生状态。才的本义为栽下树苗或秧苗初生状态。

买(埋mǎi )是由繁体“買”简化而来。“買”是由网的变形“罒”和宝贝的“貝”会意而成的字。“罒”表示网罗市利,也就是购买便宜的货物;“貝”表示古代货币,到秦朝废除貝行钱。总体会意表示持货币去市场收购货物。借“埋”声表示购买货物要有心计,会打埋伏,仰天报价,就地还价。1964年从草书的俗字中简化为“买”。买是由横钩“乛”和“头”会意而成的字。横钩“乛”是由横“一”和钩的合体笔画,意义也是横和钩的双重意义。横表示水平、横向、东西或横向运动,这里表示买卖要公平,钩表示相对之意,所以横钩“乛”这里表示做买卖要相对公平。“头”表示买东西要有头脑,会比较分析,货比三家、价比三家,择优而收买。买的本义为用钱购物,隐含购买过程中存在智慧的博弈。

尔(儿ěr )是有撇“丿”、横钩“乛”和小会意而成的字。“丿”表示向下、向内运动或用力,还引申为阴柔、女人等,这里表示向下,力小柔弱之一;“乛”表示横向比较,这里指同辈年龄比较;“小”表示小于自己,小于参照物。总体会意指小于自己的人。借“儿”表示和自己相比小的人称呼。尔后加“亻”繁化为“你”。表示人之间的相互比较后的对称。借“妮”声表示从直观上看比自己小的女孩,带有亲密感的人称代词。现在仍然沿用对男孩称“儿”,对女孩称“妮”。音源的迁移说明字义的变化。尔的本义是对比自己小的称呼。

角(较jiǎo 决jué)的甲骨文和金文看画牛角之形。隶变楷化后,角是由撇“丿”、折“﹥ ”、牛的变形“ ”和横折竖钩“”组成的字。上短撇“丿”表示向内、向下用力或运动,这里指示牛角攻击其它动物,或斗牛中,牛低头用力;“ ”表示圆或弧,这里指示牛角的顶端圆而尖;“ ”是牛的变形,指示牛;“”是横、折、竖和钩的合体笔画,横表示牛角横生于牛头,竖表示纵立于牛头,折表示牛角截面多为圆形,钩表示牛角对称双生。角借“较”声表示牛角是用来斗争较量的;角借“决”声表示牛角适用于比试决斗的。角也是汉字的部首之一,如解、觥、觚、斛、觞、触等。角的本义为牛角。

二、要从汉字的读音来源去研究

汉字的“音”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来源于自然界的拟音占到80%左右,也即是说在汉字400多音节中,或者说有音调的1400多个音节中,80%是自然发出的声音,模拟自然发声的音,如“仝”读音是模拟众人一同夯地基的声音,也就是打夯,夯落地发出的“嗵嗵”声,这就是所有读(tong)这个音的音源。这位刘老先生在《中华字通》中,把这400多个音节中的音源都挖掘出来了。这是两千多年以来,或者说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做到的第一人。没有读音的解字,只能算是一知半解,没法破解汉字全部的意义。汉字读音从音源字开始,也有其规律可循。借音补义是《中华字通》编写的理论基础之一。汉字在构型上不一定诠释汉字的意义,需要借用某个特定字的读音来完善其意义,如教借“校(jiào)”;有的还需要借用两字的切音来完善其意义,如长(朝阳切)、山(石尖切)等。

与(拟声yǔ yù )是个简化字,繁体为“與”。中国的汉字首先是“一幅画”,都有一个背景图,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字是什么样的背景画?是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用勺子撬开孩子的嘴喂食的背景和过程。“與”简化为“与”,是把一复杂的场景简单化。将复杂场景抱孩子喂食,简化到上下牙齿之间的关系,与的上下两横“二”是指上下两排牙齿,这个“ ”竖折弯钩是喂食的勺子笔画变形,并省形。所以“与”的本意是“用勺子喂食”。从这个字的场景就可知道它的衍义,与有“和”的意义,上下牙齿的合并过程;还有“赐予、给予”,给孩子喂食,这是一个赐予、给予的过程。教和学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又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和学用“与”连接起来是非常恰当的。这个字的读音来历是怎样的?模拟给孩子喂食之声,现在南方人给孩子喂食还称“与”。我们北方有的地方农村妇女喂小孩,还有时用这个音。这个拟声字“与”是所有读“yu”的音源。

教(校jiào)右边的“攵”(攴 ),在放羊的“放”和牧羊的“牧”中都有这个部首。它是由“攴(去横点)--攴----攵”这个演变过程。攴(去点)---攴---攵)第一个是又上是“丨”(棍gun),手持棍子。在过去旧的教育理念中,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现在还有的家长教育子女,还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教育理念。后来演变为攴,“攴”(朴pu)持敲朴(教具—教鞭:短为敲,长为朴)。教鞭要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不能往死里打,伤害学生。对所教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最后,变形为“攵”,表示学生要听从(随从)教师的指导而思考,而行事。作为施教者要讲明道理,做出榜样,让学生有师法的标准。所以“教”也是与时俱进的,是发展的。不能停留在那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的教学理念上,靠体罚学生,是达不到教的目的。由孝和攵组成“教”这个字,即不读孝也不读攵,而读jiao。说明仅从这两个字还不能诠释教的含义。从结构上看,不论听从教命,还是上行下效,都是为了使学生或子女走正道,人心向善。可是,人易产生不良思想行为,校正学生和子女的不良行为,长其善救其失,也是教育的目的。为了完善教的字义,借了“校”的声音。教的初级功能就是“校”,校正人的不良行为,否则不校发展下去就会违法犯罪。但“校”不可滥用,只有学生思想行为出轨的时候才及时校正;正常的思想行为用不着去“校”,校之过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父母校之过甚也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校要有尺度。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就是对“教”的音形义的通解。。

学(穴、晓),繁体“學”,上面的“ ”掬,双手合持,手把手(展示手把手教学生练习毛笔字的图形或动态场景),中间为“爻”(要),易经中卦爻,古人可以依据易经中卦爻,效天下之要,推测天下之要事。交叉为文,合体为字,文字如同卦爻,蕴藏着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许许多多的知识和道理;从“冖”读mi,蒙,启蒙的蒙,指小孩、儿童,教小孩子识文断字。从整体上看这幅画,就是手把手教小孩子写字,识文断字。这个学字在普通话中读(xue穴),还有个读音,地方方言读(xiao晓)。如果我们仅知道这个字读学(穴),不明白他还有个方言读(晓)那么对这个字就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在汉字中的多音字中,同一个字说明形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背景画是一样的;为什么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主要是借音不同造成的,借不同字的声音,表现不同字的意义。读“穴”是借了“穴”的声音,是说明学有窍门,学要掌握窍门,入门得法,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取窍中的“穴”读音就是这个意思(流程图:窍—穴)。我们北方还有读音,所谓的方言,上学(晓xiao),借晓解道理的“晓”,学的目的是教人觉悟,晓解道理。有些汉字不了解他的地方方言的读音,就无法完全理解它的意义。保存地方方言,也是保存我们中国文化,一旦方言丢失,有些汉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法得到全面的解释。现在又掀起了保护地方方言的行动。1964年简化为“学”,在“字”上加两点“丷 ”(流程图:丷+字=学),这个倒八点表示分,在汉字笔画中,只要有两点的,都表示分合意思。在以后讲解汉字八画时,还要详解“两点”的意义。这里的两点丷指分辨的意思,就是分辨文字为“学”。有的汉字简化的非常有道理,绝不是随意简化。学的本义---启蒙,教小孩子识文断字的方法,晓解道理。我们最常用的一个“学习”,学的目的是得法,习的目的是熟练。高考不是考学,而是考习,主要是考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当前形式下,作为一位中小学教师必须明确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与习之间的关系。

山( 石尖切shān )作为独体文,是由象形演化而来。由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的象形到用笔画来合成汉字,可以说是文字的质变过程。那种撇开“汉字八画”再用象形来解字是不科学的。要想正确的通解汉字,必须采用汉字“笔画拓扑”的理论即“笔画释义”来解。竖折“ ”表示向下、向内凹陷的弧或圆形状态或运动状态,这里指群山起伏中,山下的山沟、山川等;两竖“ ”表示垂直纵立地上,两竖的长短不同表示山的高低不同。读音是有石(shi)和尖(jian)相切而成(shi+jian),石指示山有石头组成;尖说明山多是上小下大的形状。本义为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三、要从汉字的发展进化角度去研究

汉字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社会认识的提高,不断地产生意义更加确切的汉字。文字也从简单的独体文,会意成复杂的合体字;由浅入深,有简单描述事物的部分特征,到尽可能描述事物的多方面特征等,使汉字的本义更确切,更完善。如由目到眼,由自到鼻等。

目(没入mù)的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隶变楷化后,目有闭合的外框“”,表示人的眼眶;内加两横“二”表示人眼睛有两只,眼为阴窍,有黑白二性(眼球和白障)。不写成横目而写成纵目表示不可横着眼睛看待人和事,把人和事物看死(看成一成不变),要纵向看,即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世界。借没(mò)入(rù)的切音(mò+ rù)表示眼睛眨眼似眼球没入水中,时出时现。目作偏旁部首的多与眼睛有关,如盯、盲、相、瞄、眇、盼、看、眉、督等。目的本义为人的两只可以开闭的眼睛。

眼 (演yǎn)它是有“目”和“限”(省形)组成的字。我们知道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有距离限制,太远或太近都是看不清的。同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演示人的喜怒哀乐,善恶好恶,借“演”声来补充其意义。再说“目”,口为眼眶,园为方,两横表示眼有两只,还有黑白二性。古借“默”(mo)声,表示眼睛默然而内识。即:眼无声,不会说话,然而一看就知道。后借“没”(mu)声,表示眼睛不停眨动,时出时没。“目”是个独体文,是象形演变而来,但从意义上还不能完全表达眼睛的功能,没有体现视距是有限制的,所以又造了这个合体字“眼”。文字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汉字,所以中国的汉字是有时代性的。

自( 拟声zì)是个独体文,甲骨文画了一个鼻子的图形。自楷化后只是在目的上面加了一个撇点“”,是丿的缩小,撇“丿”指示向下或向内用力,这里指示鼻孔向内吸气,向下出气;目的外框“囗”指示鼻子的圆形孔;目内的“二”指示鼻孔有二个。自就是指向下两个进出气的鼻孔。读音模拟鼻孔快速喘气的声音。自的本义指两个向下的鼻孔。

鼻(畀bì)的甲骨文、金文到楷体来看,鼻由“自”到“鼻”的演变过程,说明人们对鼻子的功能有了进一步地认识。从原来的对形状的描述,引申到对鼻子功能的体现,就是把鼻子的过滤净化空气的功能通过引入“畀”展现出来。鼻子中的鼻毛和分泌的黏液,可以阻挡灰尘随空气进入肺部。就像箅子可以透气,又可阻止蒸饭落入蒸锅底部。汉字的增加也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社会、文化的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创新。

论(仑lùn lún )汉字也是与时俱进,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天”,在《易经》中天是指时间的(天时)。字义的变化和字的产生是受时间(天)因素决定的。如“论”繁体为“論”,左边的“言”与说话有关,简化的也非常好,原来点横“ ”指示脑袋,说话受大脑指挥,两横“ 二”指示说话需要上唇和下唇,“口”指示嘴形。简化后用“讠”,做与说话有关的归类符号,“丶”指示脑袋,下面是横折“ ”和竖勾“ ”组成的,凡是“折”指示弧或园,这里指示人的嘴唇,凡是“勾”指示运动,说话上唇和下唇要动,这样简化比繁体更完善。右边的“仑”繁体为“侖”,上为“八”,指示分合,下面是册“冊”是书册,分析书中的内容,论意为引经据典。把“册”简化为“匕”,是受“斗争哲学”的影响,“拿起理论的武器,与阶级敌人做斗争。”匕首是一把双刃剑,同样我们在论述某个问题是,要论述反正两方面,既要论述有力的方面,也要论述不利的方面。

四、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汉字

汉字的产生于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不是那些文人创造的。就像化妆品不是美容师生产的一样,化妆品的研制和生产是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杰作,美容师只是应用而以。利用化妆品装扮的再漂亮化妆师也不一定了解生产工艺和研制过程。就像那些文学家、作家等文人,虽然写出优美的文章、诗歌,也不一定知道汉字是怎么创造的样。汉字是经过几千年的劳动创作出来的,里面蕴含着很多自然科学、社会历史知识。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本人历来反对文人去研究汉字。因他们仅会用描述加描述,不知道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不知道产生汉字的土壤是什么?下面举几个常用字供文人去研究参考。

卤(露lǔ)的古文字看就是盐在盐湖或盐池中结晶的表象。隶变楷化后,用笔画诠释了卤的意义。卤是由繁体鹵简化而来。去掉中间四点“”意义变化不大,只是把盐结晶的小颗粒表象省去。卤是由上的省形“上”、“囗”和“乂”组合而成的字。“上”表示盐开始在盐湖边上或原有的结晶体上结晶;“囗”表示盐湖或盐池的围沿;“乂”表示阴阳结合为适宜,“丿”表示阴,指阴离子(Cl-),“乀”表示阳,指阳离子(Na+),阴阳离子结合为盐(NaCl),盐是最适宜人需要的食物。卤借“露”声表示盐卤中的盐结晶过程中首先暴露在盐湖边沿或原有盐结晶体的表面。卤是汉字的部首之一,如鹾、硵、鏀、樐、塷等。卤的本义为盐溶液中盐结晶析出的过程。

熵(商)我们那些最初的国学大师样,把外国技术或文化引进的时候,来进一步汉化。如这个新造字熵,以及烃、烯、炔以及很多科学用字都进行了汉化,我们的子孙后代受益匪浅,而后期就没有了,因为那些大师都死了,没有再去研究了。一个“阿佛加德罗常数”给中国孩子的理解,造成了多大的麻烦,一个“物质的量”的概念多少次纠结变化。为什么?这些后起的所谓科学家,他们没有汉字的基础。不知道汉字的规律。就只能用英文字母“GDP、CPI”等这些让国人难易理解方式出现在大众眼前。使我们几十年的扫盲运动又会产生新的“文盲”。谁能预知几百年后我们的汉字中会有多少“GDP、CPI”等等。当我们的汉字中这些英文字母超过我们的汉字时,我们还是汉族吗?看看我们早期国学大师级的科学家的智慧。熵是由火和商会意而成的字。“商”是由“冏”和章的省形“”会意而成的字。“冏”表示从外知内,在一定的范围内沟通;章“”表示协商要有章法,不可漫无边际的乱谈。表示做买卖,谈生意。引申为数学名词“商:一数除以不为零的数的结果。”以此为参照,用“火”表示能量,温度除热能的得数即为“熵”。商即标音又会意。后又引申信息论中的基本量,描写不肯定性的大小。熵越大,包含的信息的不肯定性就越大。

砼(仝)如近几十年的新造字“砼”,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构形会意为“人工合成的石头,混凝土坚硬如石。”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很长时间没有标音,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近义、并用的法定地位。借了“仝”的声音。”仝”为象形拟声字,似人夯实地基,并发出“嗵嗵”的声音。 另外,“砼”的读音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是个建筑工程专用字。

汉字的产生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汉字的产生不是随意臆造的,而是都富有文化科技含量。自十八世纪以来,从西方引进一些新兴学科以来,也创造了一些汉字,如烃、氕、氘、氚等这些新造字都有一定的科学含义。汉字的产生是伴随科技发展而发展的。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7611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