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净利润同比增长150%,丸美稳居本土美妆“第一股”

美妆资讯
净利润同比增长150%,丸美稳居本土美妆“第一股”

电商亟待发力。

文|霜淇淋

继上半年营收净利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后,今日(10月29日),丸美股份(下称丸美)迎来上市后第二份财报。

净利翻倍增长,市值稳居第一

近年来国内化妆品市场持续强势表现,2018年我国化妆品行业零售规模达到4102.34亿元,同比增长12.3%,达到自2012年来最高水平。且今年以来社零数据中化妆品继续强势表现,最新九月增速位列消费品类中第一。在这一过程中,本土品牌以及国外品牌一定程度上都分享了行业整体快速发展的红利。

丸美第三季度报告显示,营收、净利均实现大幅度增长。报告期内,丸美实现营收3.97亿元,同比增长21.27%;营业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166.82%;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150.49%。扣非净利润0.91亿元,同比增长136.63%。

今年1-9月,丸美实现营收12.12亿元,同比增长14.77%;净利润3.59亿元,同比增长52.26%;扣非净利润3.09亿元,同比增长40.24%。

今年7月,丸美以每股20.54元的发行价格登陆上交所,创下本土化妆品企业发行价新高。随后丸美的股价经历了几番上涨,上市不到两个月便以225.6亿元的市值超越上海家化(223.6亿元),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本土化妆品公司。

截止今日收盘,丸美股价63.9元/每股,总市值256.2亿元,与第二名上海家化(223.46亿)已经拉开不小的差距,稳居本土美妆“第一股”。

高价位品类及严控费用下盈利突出

财报显示,公司现在货币资产较充裕,现金流情况较好。截止第三季度,丸美总资产33.33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52.7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84亿,同比增长10.84%。这也是支撑丸美站上本土美妆IPO最高位的财务底盘。

这一方面来自于中高端的产品定位,一方面来自于高毛利的眼部护理品类细分赛道的卡位。丸美成立以来就定位于以眼部护肤为特色的差异化形象,通过多年布局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和影响力的眼部肌肤护理品牌,且拥有了稳定的客户基础。而眼部护肤类产品具有单件容量小、销售单价高的特点,毛利率较高。

从毛利率来看,丸美的毛利率近年来均处于68%以上水平,今年上半年为68.42%,第三季度为72.94%,较上半年有所增长。其中,眼部护理产品成为丸美的主要营收贡献来源。丸美第三季度主要经营数据显示,眼部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4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36%。

此外,从净利率来看,丸美第三季度净利率为25.79%。从财报上看,丸美的高净利率除了毛利率水平较高以外,主要源于其较强销售、管理费用管控能力,今年第三季度丸美销售费用为1.28亿,同比下降15%。此外近两年公司也连续收到了政府补贴非经收益,财报显示,今年1-9月,丸美其他收益为3616.45万元,同比增长814.87%,公司表示,是收到政府补助增加所致。

从经营效率来看,由于丸美的销售模式以经销模式为主,先款后货,因此在存货周转方面表现均相对良好。今年1-9月,丸美应收账款为161.13万元,同比下降44.41%。但存货金额为1.74亿,同比增长34.54%。公司表示,为销售旺季备货,库存商品,包装材料增加等所致。

电商亟待发力

对于国产美妆品牌在发展之初,主要通过经销模式进行渠道的下沉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丸美也不例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经销为主、直营和代销为辅的销售模式,覆盖日化店、百货专柜、美容院、电子商务及商超等多渠道。国元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19年10月13日,丸美品牌共有百货专柜1705个,日化精品店网点数达到10201个。

公司一直以来虽然在电商渠道有着不错的布局,在总营收中占比也从2014年的17.35%一路提升至2018年的41.77%。但近年来线上的增速水平有较为明显的放缓迹象,2016-2018年,公司电商直营渠道营业收入分别为1.0亿、1.5亿、1.9亿元,同比增长14.7%、48.7%、21.8%。

淘系的天猫和淘宝是当下线上流量聚集度最高的平台,丸美旗下品牌的天猫旗舰店共计覆盖127.55万客户,占比不足天猫美妆消费者的0.5%;2018年以天猫旗舰店为代表的直营电商收入1.87亿元,占线上收入比重仅28.44%,与行业内流量格局尚有较大差距。

长期来看,在渠道上,百货是品牌力的象征,电商是量的保障。丸美想要稳住高端定位,未来还是要看其在百货渠道的表现和电商渠道的增长,尤其是天猫等头部电商的旗舰店。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647299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