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乳酸菌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

美妆资讯
乳酸菌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
2023-08-05

近年来,微生态护肤概念的火热带动了乳酸菌护肤的流行,但这一市场的真正崛起还需要化妆品行业在生物科技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乳酸菌成为如烟酰胺一样引领市场的明星成分,目前为时尚早。

今年以来,微生态护肤概念愈发流行,其细分领域乳酸菌护肤也呈现明显的发展趋势。7月,日本YAKULT养乐多集团入驻天猫海外旗舰店,主打乳酸菌概念的养乐多护肤品正式进入我国市场;近日,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研究机构发表论文,阐述了“绿茶乳酸菌外泌体(Exosome)”的抗炎效果,并揭示其护肤功效及其在化妆品中应用的可能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入局乳酸菌护肤。行业人士十分关注:乳酸菌能否成为化妆品领域的下一个风口?

“流行”端倪早已显现

事实上,包含乳酸菌在内的整个微生态护肤概念,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化妆品行业技术峰会及论坛中,是化妆品企业的重点研究对象。

例如,2017年初,巴斯夫宣布与法国里昂国际传染病研究中心(CIRI)合作,推出针对皮肤衰老、色素异常以及暴露于污染环境中的活性配方。2019年,科丝美诗宣布,发现了可应用于抗衰老化妆品的微生物群组“StrainCX”,并成功将这项发现转化为产品,向消费者提供成品服务。

据了解,欧莱雅研发和创新中心已对皮肤微生态进行了超过15年的研究,分析了1万余份皮肤微生态样本,识别出132种新微生物。国内玻尿酸供应商山东福瑞达集团旗下护肤品牌瑷尔博士,立足“微生态科学护肤”,已推出多款相关产品。此外,上海上美化妆品有限公司、韩后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也纷纷跟进,开展皮肤微生态研究。

在乳酸菌护肤细分领域,目前,我国市场上已有很多大众耳熟能详的成分,其中最常见的是二裂酵母菌溶胞提取物,广受消费者喜爱的兰蔻“小黑瓶”中就含有该成分。2019年,兰蔻对“小黑瓶”进行升级时,加入的新活性成分中就包括干酪乳杆菌、噬菌乳杆菌发酵产物。

此外,自然堂凝时鲜颜肌活修护精华液、欧莱雅青春密码酵素精华肌底液、自然之名酵母植萃焕能活肤精华露等众多产品中也含有乳酸菌成分,乳酸菌护肤概念流行在我国市场早已显露端倪。

存在“概念性添加”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2015年版),化妆品中可使用的乳酸菌相关成分包括乳酸菌发酵提取物、乳酸杆菌及相关提取物发酵产物滤液。

网络销售平台上有大量“乳酸菌”相关成分化妆品,涵盖洁面、水乳、精华、面霜、面膜等品类。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涉及乳酸菌护肤概念的化妆品品牌已有不少,既有春夏、透真、一叶子、韩后等本土品牌,也有韩国悦诗风吟、日本PDC等国际品牌。单品售价大多为100~200元。

截至今年9月底,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系统中,有“乳酸菌”相关国产化妆品备案信息400余条、进口化妆品备案信息40余条。其中,今年备案的“乳酸菌”相关产品信息占比近一半。今年显然是“乳酸菌护肤”爆发的一年。

虽然主打乳酸菌护肤概念的产品数量激增,但不少产品存在“概念性添加”和打擦边球的问题。

以一款“乳酸菌保湿水”为例,其添加的乳酸菌发酵提取物在成分列表中排在香精之后,为倒数第2位。据上海彦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洋介绍:“成分表上排名第4的甲酯,所占比例最多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排名更靠后的乳酸菌发酵提取物含量更少。对于这类产品,乳酸菌成分只是概念性添加。”

需要注意的是,乳酸不属于乳酸菌范畴,有些产品存在混淆概念之嫌。例如,一款“乳酸菌面膜”成分表中并无乳酸菌相关成分,仅显示添加了乳酸,但产品标签上却标示“乳酸菌面膜”,是打概念擦边球。

在化妆品中应用面临挑战

虽然主打乳酸菌护肤概念的化妆品越来越多,相关成分也备受各大品牌青睐,但与烟酰胺等热门成分的市场火爆程度相比,乳酸菌目前还差点火候。

在小红书上,关于乳酸菌护肤的笔记只有不到8700篇,相较于烟酰胺高达35万余篇的笔记数量有很大差距,市场和消费者对包括乳酸菌护肤在内的整个微生态护肤概念的认知度都还不够。

事实上,乳酸菌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和普及仍面临困难和挑战。

广州汀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彭冠杰认为:“这几年,随着肠道微生态知识的普及,人们开始对皮肤微生态有所了解。但是,国内很多化妆品研发工程师和开发人员对皮肤微生态仍然了解不深,还有很多技术问题待解决。”

在微生态护肤研究方面,现在多数资料和成果都来自国外化妆品企业或研究院,国内鲜有原料厂商和品牌方进行研究并取得成果,这与乳酸菌及微生态领域研究较复杂有一定关系。据了解,仅“乳酸菌”就至少包含18个属共200多种,此外还有其他益生菌。如何获得稳定、有活力的菌,并将其维持在某种稳定形态,在应用于皮肤时恢复其功效,是业界研究配方时普遍面临的技术挑战。

杨洋表示,在提升皮肤有益菌比例研究中,首先需要找到降低致病菌比例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菌群平衡。“研究面临一些难题,比如某些致病菌是‘条件致病菌’,数量太多会致病,但数量太少也不利于皮肤健康,平衡度很难把握。另外,在化妆品中添加防腐剂就是为了抑菌,如何保证防腐剂不使皮肤微生态发生明显改变,还需要多加研究。”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对化妆品中微生物的限制是菌落总数≤1000CFU/g或CFU/ml,霉菌和酵母菌总数≤100CFU/g或CFU/ml,这决定活菌无法应用于化妆品。“细菌会不断繁殖,需要通过特殊发酵技术来控制菌落数。”太和生技集团创始人郭襄颍说。

“在供应链方面,最近才开始有一些微生态相关原料供应。”彭冠杰介绍说,目前,除了巴斯夫、德之馨、仙婷等国际原料供应商外,国内微生态相关原料供应商仅有太和生技集团、华熙生物等少数企业。

对于我国乳酸菌护肤的未来发展方向,杨洋认为,皮肤科医生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化妆品原料商和生产企业可以与医院加强合作。(青眼供稿)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4946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