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这个护肤谎言,骗了你多少年?

美妆资讯
这个护肤谎言,骗了你多少年?

@婷婷

同济大学化学硕士

一心一意挣罐头的猫奴

试验台和化妆台上的瓶瓶罐罐爱好者

“为什么我感觉我的皮肤什么都吸收不了?”

“XX产品厚不厚?用了会不会导致后面的产品不吸收?”

“不吸收是不是就没用了?”

图片来自:Soogif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日常交流中,集中于“吸收”这个词汇,最典型的几种问法。

可以看到,大家对于护肤品的使用,有着明显的焦虑和担忧:

“不吸收就不会有效果”

“用了等于没用”

“钱都浪费了皮肤还没好”

……

如何排解这种担忧呢?

首先理清楚这里的思路:

“护肤品不吸收=没起作用=没有效果=钱浪费了=没有护理皮肤更差”。

图片来自:Soogif

然后,我们从头开始来解决。

护肤品必须要吸收才有效?

“吸收”这个词,太有画面感了,“营养”都“吃”进去了,皮肤自然美美的。

但是,皮肤是我们身体的防御长城(你知道啥是“外油内干”吗?),而不是消化器官,护肤品不是被皮肤“吃”进去才起效的。

光是想想皮肤张嘴嗷嗷待哺的样子就已经开始瘆得慌了……

图片来自:Soogif

所以别再沉迷于用满汉全席来敷脸了,让食物回归食物,走消化道的路。护肤品用于皮肤,想要“起效”,得听皮肤的。

皮肤结构示意图

我们日常用护肤品,基本都是涂抹在皮肤表面,也就是覆盖在最外层的角质层上。护肤品种类很多,其对应的功效,自然也有很多种,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

这里不涉及具体产品,只是按功效大致分一下类。

覆盖就起效

这个类别其实包含的产品有很多,比如保湿、防晒、抗氧化……

保湿,无论是即时浸润角质层的水分,还是帮助角质细胞保水的天然保湿因子,还是覆盖在皮肤表面减缓水分挥发的油脂类,都是只要停留在皮肤上,就能起到目的作用的;

图片来自:Soogif

防晒更不必说,重点是足量和均匀涂抹(防晒涂不对,钱会被浪费),我们最希望的是皮肤被保护在防晒膜的周密覆盖之下,不要有紫外线透过来(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

用于皮肤表面的抗氧化产品,从配合防晒霜加强防护,或防止自身油脂氧化导致暗沉长痘等角度来看,都是只要涂抹在皮肤表面,就都是有用的。

渗透要有度

由于皮肤屏障“砖墙结构”的防御,护肤品成分想要更往下前进一点,用“渗透”这个词要比“吸收”更合适。

皮肤屏障的砖墙结构

相对来说,成分的分子量越小越容易“渗透”,比如大家熟知的果酸家族(你以为你以为的刷酸就是你以为的吗),个头最小的甘醇酸“渗透”能力就比胖很多的乳糖酸要强。

三代果酸的分子式对比

不过正是因为皮肤是个防御器官,这种从外界 “渗透”进来的东西就被视为是一种威胁,越强的“渗透”能力引发的“敌意”越大,也就意味着刺激性越大,皮肤会相应地启动防御措施,导致发红、刺痛、脱皮等不耐受甚至过敏的后果。

所以不要过分追求“直达肌底”或者“深层渗透”等功效宣称,要根据自己皮肤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

当然功效成分不止“直接渗透”这一条路可走,还有其他的方法来促进“渗透”。

比如祛痘时大家常用的水杨酸,就是利用了皮肤本身的“通道”,溶于油脂后,顺着毛孔排出油脂的通道进入毛囊深处,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同时抗炎,达到祛痘的目的。

还有的功效成分,可以通过脂质体或者其他手段包裹,使其更容易渗透屏障后,再缓慢地释放出来,既可以减少直接使用的刺激性,又可以达到更高效的目的。

以上内容总结一下,就可以回答“护肤品是不是必须要吸收才有效?”这个问题了。

不是。

皮肤是防御型器官,不是消化器官,不主动“吃”护肤品;

分类别看护肤品,有些覆盖皮肤就起效,有些“渗透”会更有效,但要注意皮肤是否受得了;

温和渗透起效的护肤品需要科技手段的帮助。

吸收感=吸收?

“吸收”这个词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使用护肤品时,能确切地体会到它:

涂抹之后一下子就没了,是“吸收”了;

涂抹之后很长时间,护肤品一直浮在皮肤表面,看起来油乎乎的,是“不吸收”;

先用的护肤品还没“吸收”,后面再涂肯定就“进不去”,“吸收不了”。

前面讨论的护肤品不是被皮肤“吸收”,而这里被混淆的,是把“吸收感”等同于了“吸收”。

图片来自:Soogif

撇去产品的功效不谈,配方师们在设计产品时,能有多种方法给使用者做出 “吸收感”的体验。比如提高产品酒精的含量,酒精的挥发带来清爽感;多使用一些挥发性硅油,同样也是挥发后带来的轻薄肤感;调整配方中油和脂的比例,油的用量比较少,固体脂类的用量较大,使用时随着按摩,水分挥发后就只留下了轻薄的一点油和固态脂,而不会是过于厚重的“糊”感。

这些手段得到的“吸收感”,实际上说“干掉了”更贴切。

对于我们使用者来说,只要涂上脸的护肤品存在感变弱了,就都可以用“吸收了”来概括,所以也催生了很多加快“吸收感”的操作手法,用“加速吸收”的名头呼吁大家一起来做。

传播最广的做法之一,应该就是通过拍打来促进精华水的“吸收”了,后续发展成连续使用并拍打5次的“密集护理”等操作。这里的重点就在于“拍打”,手掌的扇动加速空气流动,也就加速了脸上水分的挥发,所以用上脸的水等于是“被吹干了”,而不是“吸收了”。另外,为了追求“更吸收”,我们在拍打的时候可能会无意识地加重力度,想把水分压进去,就可能导致皮肤被拍红拍痛,什么仇什么怨要“扇”自己呢?

图片来自:Soogif

更有甚者推荐用化妆棉擦拭水乳,说这样才能“加速吸收”,都被化妆棉吸走了,能停留在皮肤上的产品少了一大半,能不清爽,能不“吸收感”好吗?

所以在用水的时候,只要适量使用,用手均匀涂抹就可以了,当然一般来说光用水可能不够保湿,后续可以根据皮肤的情况选择乳霜。

这一部分的讨论,总结一下就是:

我们常说的“吸收”,不是皮肤真的“吸进去”护肤品,而是产品在脸上的存在感减轻或消失的一种“感觉”。

而这种“感觉”,是可以通过配方调整和使用方法来达到的,“吸收感”不等同于功效。

那要怎么选?

既然皮肤不主动“吃”,我们能感知到的“吸收感”也不能和效果划等号,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辛苦涂抹的护肤品有用呢?或者再往后退一步,我们要怎么选择护肤品呢?

还是要再强调一次我们护肤的目的:

护肤是为了帮助皮肤,调整到更好的状态,而不是主观地强迫皮肤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无论市面上产品如何繁复,宣称效果如何吸引人,皮肤的本质不会变,护肤品起效的逻辑不会变。学生时代老师常常教育我们在备考时,“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考试题目如何变化,考察的知识点是不变的,类比到护肤上来也是如此。

参照之前我们一起搭建的护肤框架:

先了解皮肤每天面对的环境(最便宜的护肤推荐,不!花!钱!);

再明确皮肤本身的肤质和皮肤问题的优先级(怎样正确选择护肤品,避免踩雷?);

再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护肤步骤,不要盲从(护肤品的使用顺序,这才是对的);

最后根据皮肤的情况,护肤品的使用感受来随时调整护肤步骤(如何识别明星、柜姐的真假安利)。

当然,护肤不仅仅是靠涂抹某个产品,皮肤就能一下子变完美的,还要注意日常的防晒,基础的保湿,还有适度的清洁,以及保持愉悦的心情。

希望以上内容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文字编辑:白勺儿

版式编辑:510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44524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