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王莽改制为何会失败?追求儒家理想社会,可是人间不存在天堂

美妆资讯
王莽改制为何会失败?追求儒家理想社会,可是人间不存在天堂

儒家是诸子百家之中,对古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思想流派,被帝制时期的统治阶级长期奉为正统思想。不过,如果大家对历史有些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帝制时期的历代王朝治国,从来都不会纯用儒家思想,而是儒家法家并用,形成了外儒内法、儒表法里的政治文化模式。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政治文化模式,其实是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长期变迁,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我前两篇文章。本篇文章,我们只谈一个话题,那就是如果只用儒家思想治国会怎么样?历史上有没有一个王朝是完全采用儒家思想治国的呢?

这里我直接告诉大家答案,有,王莽的新朝。王莽在取代西汉前后,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王莽改制”。很多人认为王莽只是“托古改制”,也就是说他并不是真的信奉儒家思想,只是打着儒家的旗号,但是真正实行的却是自己的政治主张。

不过,学界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认为,王莽改制并不是托古改制,他是真的想回到古代,回到西周,他几乎完全接受了儒家的政治主张,希望通过改制,来实现儒家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同社会,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了,为啥王莽改制里有不少在我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内容。

因此,王莽的新朝取代西汉,绝不是一次一般意义上改朝换代、外戚篡权,而是具有更高层次的政治文化意义。王莽改制,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实验,以证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完全按照儒家思想治国,是不是可行?古代中国到底能不能实现儒家主张的大同社会?

在王莽上台之前的两个王朝——秦朝和西汉,从来没有只用儒家治国过。秦朝独尊法家,实行法治,重用文法吏,形成了官僚帝国体制。西汉建立后,因为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在继承这套官僚帝国体制的同时,把国家的指导思想换成了道家的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

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雄才大略,锐意进取,西汉继承自秦朝的官僚帝国体制又重新加速运转,文吏集团再次兴起。汉武帝放弃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引入了儒家,儒生开始参政,于是形成了新的政治文化模式:儒法并用,也开始形成了与之对应的儒生集团与文吏集团在朝堂的对立。

很多人一提到汉武帝时期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为在汉武帝时期,儒家就成了整个王朝的统治思想,儒生参政并彻底掌握了政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咱们都不用分析别的,你看看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和他重用的那些人,有多少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又有多少是儒生呢?

汉武帝的曾孙、他的下下任皇帝——汉宣帝,曾经亲口对崇尚儒家思想、主张重用儒生的太子说出了,西汉真正的治国方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我们汉朝治国本来就有自己的制度,霸道与王道,也就是法家与儒家并用,法治与德治并行,为什么要只用德治、教化,学习周朝呢?

所以从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西汉的治国思想一直是儒法并用、霸王道杂之,儒家思想从未成为唯一的统治思想,儒生并未成为唯一的政治势力,朝中还有信奉法家思想的文法吏与其对立。

可是到了汉元帝时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汉元帝是汉宣帝的儿子,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崇尚儒家思想、主张重用儒生的太子,他继位后,更加重视儒家思想与重用儒生,此后儒生集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西汉的儒家去古未远,其思想承接晚周,他们希望能以思想文化的力量去改变现实政治。他们对汉朝的政治一直都不满意,认为“汉兴已来,未有太平”,他们崇尚的是远古三代的太平盛世,他们认可的是“礼治”。

他们认为汉朝继承自秦朝的这套官僚帝国体制,有很大的弊端。比如没有“仁义”这种最高道义原则的指导,统治者以刑罚为乐事,对民众缺乏礼仪教化;朝廷中缺少可以约束君主、纠正君主过失的规谏机制;文法吏唯唯诺诺,只知听从上司命令,远不如有着理想精神与批判精神的儒生等等。

这些批判不是没有道理的,汉朝继承并发展自秦朝的这套官僚帝国体制,拥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与资源组织能力,对于管理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是很有用的。但是这套体制存在着不断扩张其自身权力、追求国家干预的天然倾向,这与君主专制制度与君主追求其个人的私欲私利的需求一拍即合,对社会压迫日益增强,民众不堪其扰。

看看汉武帝就知道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全盛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面开花,但是这种统治给国家、社会、民众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害,西汉的儒生对汉武帝一向没什么好感。汉昭帝时期召开了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会——盐铁会议,大家有兴趣可以深入了解一下,你从中可以看出儒生与文吏两大集团各自的思想主张以及分歧所在。

在儒生势力大涨的时期,西汉也正好步入了后期,当时朝廷挥霍无度、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增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这更是让儒家相信,或者说是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去宣传、实践,认为要想彻底摆脱危机,必须要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对整个国家来场彻底的大变革。

那怎么做呢?他们主张奉天法古、复古改制,要恢复到西周时期的礼治。“奉天”的这个天,不是自然之天,而是能够奖善罚恶的神性之天,这导致汉代儒术日趋神道化。什么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五德终始说、谶纬、祥瑞等等就全都出来了,这些其实已经偏离了儒家的本意,掺入了阴阳家的内容。

汉成帝在位时期,发生了很多的日食、地震、水灾、火灾、旱灾、流星等等,本来是自然现象,但是汉代人迷信鬼神,加上儒家的这种神道化的解释。人们就认为这是皇帝失德、上天示警,天命已经不在汉朝了。

“法古”就是要学习三代的“礼治”,不仅要学习三代的政治精神,也要学习恢复其古籍、古礼。

儒家的这种主张,并不仅仅是出于摆脱危机的具体目的,汉儒一直都在追求一种更为完美的理想社会,以彻底实现王道。改制,不是一般的改革,那些都是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无济于事。改制是要一场彻底的、根本性的大变革,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整个人类将迈入一个完美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没有压迫、没有贫富分化、个人自得其乐、人人谨守本分,有点像乌托邦。

那谁来承担这个改制的重任呢?一个人的出现满足了儒生集团的需求,成为了儒生集团心目中的理想人选,这就是王莽。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在当时是最显赫的外戚,这个家族的男性大都声色犬马,只知道享乐。

但是王莽和他们不一样,简直是一股清流。他生活简朴、为人谦恭有礼、作风严谨;勤奋好学,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他尽心服侍母亲,在哥哥死后,还照顾寡嫂,抚养侄子;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对外结纳贤士、仗义疏财。可以说是个道德标兵,这些都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获得了朝野内外的一致认可。

很多人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认为王莽是伪君子、是装的,他做这些就是为了篡汉做准备。还真不一定,要不你装一个试试,对自己要求那么严格,一装装那么多年,就是为了自己之后当皇帝这个完全不可思议的目标?

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人是会变的,人的思想、行为、品德等等,都会随着思想境界、亲身经历、社会环境、年龄的增长等等而变化,绝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拿一个人后来的表现,去绝对性地否认他之前的表现,二者不一致,就说之前是虚伪的,都是装的。

大家可以想下自己嘛,十年前甚至五年前、三年前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是一样的吗?之前你做的一些事情、相信的一些事情,也许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今天的自己看来难道之前自己是装的、是虚伪的?

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很多人认为曹操就是装的,虚伪,但是在我看来真不一定。他自己原先就想做个郡守,就这么大的志向,但是一步步成为汉朝丞相,成为了很多人口中的奸贼、挟天子以令诸侯,难道曹操一开始想的肯定就是我要位极人臣,我最大的目标就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取而代之?不一定吧。

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做事前都是有远大的目标的,你看现在很多成功人士的传记,都会包装自己,说自己今天的成功是因为少年有大志、要改变世界、要改变社会,真实的情况,有几个人是这样的呢?一开始想的可能就非常简单。

你看,莫言老师就非常坦诚,莫言老师是著名的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聊到自己为啥要写作?换成有些作家可能就得装一下了,说自己是因为热爱文学,为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为了唤醒民众,恨不得说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不否认,有些知名作家当初写作可能确实就是这么想的,但是绝不是所有的都是。莫言老师是怎么说的呢?他说自己一开始写作,就是因为写作投稿能赚钱,然后一天三顿都吃饺子。就是这么朴素的目的,只是后来随着各种变化、自己的成长,自己才逐渐有了更崇高的目的了。

因此,王莽的这种行为,我并不认为他就是伪君子,关于这个学界也有不少学者去深入分析。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并不认为王莽是装的,他们十分认可王莽,认为王莽是堪比周公的人物,自身已经实现了儒家主张的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内圣外王。

由此,王莽获得了大批儒生的支持、朝野内外的支持,王莽一步步掌握了西汉的实权,并迈出了最后一步——取西汉而代之,建立新朝。

当时的人们认为汉朝命运已经衰落,天命转移了,西汉的政权是采用和平的方式禅让给王莽的,王莽的上台是获得了巨大的民意支持的,所以有人称他为“民选的皇帝”。人们梦想在王莽的带领下步入一个新时代,因此,当时并没有出现后世所谓的那种“人心思汉”的情况。

王莽在建立新朝前后,就开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改制。

比如在经济上,实行王田、私属制。王莽根据儒家经典记载的井田制,井田制的真假还两说呢,但是儒家信,认为西周的土地制度就是井田制。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并且按照井田制原则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儒家的仁政原则,奴婢改称“私属”,也不得买卖。

他还弄币制改革,把圆形方孔的五铢钱废除了,恢复了更为古代的刀币、布币,甚至还有贝壳、龟壳等等。

在政治上,根据儒家经典著作,将一大批政府机构和官职改换名称。比如在中央官职中,改大司农为羲和、改大理为作士、改大鸿胪为典乐、改少府为共工等等;地方上的官职,改太守为大尹、都尉为太尉、县令(长)为宰。而且他还给很多郡县改名字,重新设计郡县的版图边界。

在文化上,独尊儒家思想,大规模征召儒生、重用儒生。根据儒家的主张,重新制定婚丧嫁娶、车马衣服、学校教育的礼仪,明堂、辟雍、灵台等儒家的神圣建筑也建立起来,因为儒家认为礼义精神是具体体现在这些礼仪中的。

王莽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全都耗在这上面了,而且还拉着大臣一起讨论制礼作乐,结果实际的政务没人处理。

在民族关系上,儒家主张内华夏而外夷狄,我们是中央之国,我们是文明人,周边的都是蛮夷,没资格和我们平起平坐。因此他要建立符合儒家理想的国际秩序。

由于新朝恢复了儒家认为的西周所存在的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于是把西域、西南的国王们降为侯。他还收回了汉朝册封匈奴的玺,改为章,因为他认为只有皇帝用的大印才能叫玺,你匈奴一个蛮夷有什么资格叫玺。因为这些礼仪问题,导致周边各国叛乱。

在王莽正式当皇帝前,因为儒家说了,天子富有四海、四海归一,国内有了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就差西海了,为了凑全这“四海”,他威逼利诱位于青海湖地区的羌人部落献地内属,王莽在这块地方设置了西海郡。

通过这些你就能看出来,王莽改制一意复古,拘泥理论,好求形式,不注重实效。最后的结果,不仅没有达到太平盛世,反而使得天下大乱、身死国灭。

阎步克老师在《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里说过:“奉天法古”如果仅仅作为思想界的一种学说而存在,当然也自有其不容抹杀的文化价值;但是在政统范围之内,置战国变法以来经几百年发展而形成的文法律令、“汉家故事”于不顾,而欲把一大堆非理性的、杂糅了先王遗制、经典训诫以至近于魔法巫术的符命图谶一类东西,强加于本应以合理化方式运营的帝国官僚体制之上,以建设某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秩序,那么它的失败,就是指日可待的意料中事了。

说白了就是,时代变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情况已远不是西周、夏商时期所能比拟的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的思想理论,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推广,那失败就是注定的了。

我觉得我们不用嘲笑王莽、汉儒的幼稚,秦汉时期是中国帝制时代的初创时期,关于国家如何治理,谁都不清楚,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是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因此,秦朝、西汉、新朝在治国方式上的探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使得后世形成了成熟的统治策略,后世统治者更加坚信了治国不能只用儒家,推动了东汉时期儒法合流、士大夫政治的出现。

另外,由于现实的不完美,人类总是有这样一种愿望,希望建立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社会。对于这种乌托邦式的追求,人类从来都没停止过,近现代以来也有很多这样的探索。但是往往以失败告终,并且让整个社会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但凡想在人间建立天堂的人,无一例外地都把人间变成了地狱。

无数次的实践,也许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永远无法一次性建构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一个理想社会。我们需要长时间与痛苦作伴,与丑恶为邻,与罪恶做斗争,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逐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限接近我们理想中的那个社会。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46348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