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傅佩荣:最邪恶暴行发生在身边,你会怎么做?2500年前他们这样说

美妆资讯
傅佩荣:最邪恶暴行发生在身边,你会怎么做?2500年前他们这样说
2023-08-05

写在前面的话

《四大圣哲》中,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呈现四大圣哲(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于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

他拭去过多的神话色彩,带领我们从“人”的角度认识四哲——

“四哲”与我们一样,皆处于人的境遇之中,皆须面对痛苦、罪恶与死亡,他们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

四位圣哲的共同基础与互异之处

本文节选自《四大圣哲》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著 / 傅佩荣 译

1 不约而同的男性气概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发现只有一位(佛陀)出身贵族,其余则起自民间。

他们都有家族背景可寻,各自分属某个社会阶层,其生活方式明确可知。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他们的男性气概非常鲜明——不受家庭感情的羁绊,虽然其中三人(苏格拉底、孔子、佛陀)结婚成家。

他们对学生或弟子有深刻的感情。他们的男性气概出乎自然天生,而非执意造作的结果。

2 比先知更伟大之处

四位圣哲的作风并不符合先知的类型,他们不曾直接听见或看见上帝,也不曾直接受命宣扬上帝的旨意。

但是,他们又在某些方面与先知颇为类似。

他们知道自己所具有的神性,或是受到某种召唤(苏格拉底、孔子、耶稣),或是为必要的救赎充当传令工具(佛陀)。

然而,他们的信息并非来自直接启示。他们像先知一样,也体会到孤独与寂静,并且从冥想中获得启明。

他们比先知更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的身上开启了一道裂缝。

世界并非井然有序。他们体验到了彻底的改变,进而要求这种改变。

他们的最深自我受到震撼,只是我们不知道被什么东西所震撼。

他们表达了没有适当方式可以言说的体验。他们善于使用巧妙的比喻、辩证的矛盾说辞与对话式的回应,而从不执着于一个固定的说法。

他们指出何事当行,但言说方式却让人无法直接了解;至于新的世界秩序之实施方案,更是一般人所无法理喻的。

他们突破了习俗之见,突破了一向被视为理所当然之事,也突破了纯依理性的思想法则。

他们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以及一个新的领域——其中充满了各种开始,而且永无止境。

3 生命得以转化的起点

最为要紧的,不是四位圣哲的著作或其内涵,而是他们生命的真实性——这是人类在世间得以转化的起点。

他们所要求人类的,无法以言辞尽述,亦即不能光靠奉命行事来完成。

想要理解他们的人,必须体验到某种转化——在存在意识产生的一瞬间,在获得教诲和觉悟的那一刻。

人好像一下子被照亮了,获得一种再生。

苏格拉底的转化通过思维方式的不断进化来实现;

佛陀的转化来自禅定之中的觉悟,以及践行觉悟的生活方式;

孔子的转化来自自强不息的教育过程,而他所谓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已;

耶稣的转化来自要求献身于上帝意志,完全忽略尘俗之事。

4 当他们面对死亡与苦难时

苏格拉底与耶稣在俗世权威中受刑而死;

佛陀由于认识到死与苦的事实,才开创出一生的志业;

孔子知道死亡不可避免,始终视死如归。

他们将死亡与苦难视为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而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各具特色。

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平静死去,他是那样安详,既不曾伴随任何尊荣崇高之感,也不曾夹杂任何苦闷焦虑之念。

他心意笃定,像是一个知道如何走上死亡之途的人。他饮下毒酒,平静等待死亡的来临,并无殉道烈士的豪迈。

假使没有这一死,他可能就不会成为那个震撼人心的苏格拉底了;

他的众弟子与柏拉图可能就不会经历他死前的那一段时光,亲见他的伟大不凡,并在往后的日子一再忆及他的形象,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耶稣死于十字架上时,只是三十几岁的青年。他接受了最残酷且最羞辱的死亡,他面对的是暴虐致死所带来的恐怖与绝望。

然而,他竟反叛死亡,把死亡当作上帝加给他的旨意。

假使没有这一死,耶稣就不会成为基督,不会被高举起来,被奉为信仰的对象。

借着死亡的挑战,苏格拉底与耶稣用对自己死亡的承受方式,回答了关于死亡的问题。

西方世界在他们身上看到两种对待死亡截然不同的方式,就好像两面镜子:

苏格拉底所反映的是平静与安详的心态,完全对死亡不予重视;

耶稣则反映一种态度,让人在极度患难与无法忍受的折磨中找到向上超越之基石。

5 最邪恶的罪行可能就在身边

人们对死亡和苦难的恐惧,因各自方式与程度不同,自有其真实性,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或在绝望之中等待;或勇敢地面对;

或在人类尊严受到伤害时将死亡作为唯一出路;

或经历苦难与死亡后获得某种智慧,将这经历视作命运或业报,从而使自我获得解脱;

或在悲叹之中缄默,平静隐忍这一切。

我们凡人的处境常是漠不关心与麻木不仁,我们四周可能就正在发生最恐怖的事,人类相互之间可能做出最邪恶的罪行——我们心中充满怜悯,同时也担心这样的事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是,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又陷入日常的俗务,忘记了自己的同情感受,含含糊糊地继续过日子。

对那些无名之辈与遥远之地受苦的人,我们甚至激不起一丝同情之心。

然而,四大圣哲的态度与我们大相径庭。他们不像凡人那样缺乏想象力。

在佛陀与耶稣看来,苦与死是现世存在最根本的真实;这正是他们要以自己的生命、洞见与思想来超越的真实。

他们以不容易直接理解的说辞来表达这种经验:只有涅槃与天国是永恒的。

苏格拉底与孔子坦然正视死亡,以至于死亡在他们面前没有了意义。

6 如何对待加害我的仇敌?

四位圣哲都展示出普遍而无限的人类之爱。他们都在面对终极的问题:

我应该如何对待那加害我的仇敌?

答案各有千秋。

只有耶稣的要求最极端:爱你的仇敌。

老子也曾劝人“以德报怨”,但孔子不以为然,他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苏格拉底在《克里托篇》说:“以恶报恶,并非正义。”又说:“凡是伤害、复仇、以恶驱恶,皆非正当之事。”

他知道这种要求颇不寻常:“从来没有人主张这种意见......赞成此说与反对此说的人并未找到共同基础,因此只会互相轻视。”(但是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的看法却有不同。)

佛陀以博爱为教,要人不抵抗恶人,主张以无限忍耐承受痛苦,对众生力行善事。

7 他们希望超越现世,给人类一个美丽新世界

苏格拉底在现实世界中不断思考,希望认清自我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他以追根究底的质问方式,唤醒一种真实、全面、有生命的确定性,那并非具体知识可以做到的。

他超越世界,但不否定它。他放弃了整体的知识与判断,以一种“非知识的状态”,也即“无知”为满足,因为在这种“无知”中,真理与实在界方能如实体现。

苏格拉底所取的途径困难重重,因为人类天性渴望明确而具体地得知事物的真相;人们寻求清楚客观的明示。

佛陀凭借出家修行与禅定功夫抵达涅槃之境。他体会到的苦难众生皆有,因此是没有穷尽的。

他相信自己找到了解脱途径,就是存在本身整体消解。这种消解并非来自暴力的摧毁,因为这只能引发新的存在;

佛陀的方法是超越存在与虚空,使一切进入寂灭。这是在灵魂的寂静中以非暴力的方式来摒弃执着。

孔子愿意助人在此世培育自我,并使世界复归其原定的永恒秩序。他希望在现世环境中使人成就至善的状态。

他相信这是可能办到的,因为世界本身遵循“道”的原型,而不是走在方便善巧与功利实用的途径上。

不过,孔子的理想并未实现,他的限制在于面对邪恶与失败时,他只能深感痛惜并且以可敬的态度承受苦难,但是未能自痛苦的深渊中引发创新的动力。

耶稣以无限制的激进态度,突破现世的一切秩序。

他并未否定世界,只是把万物附从于即将于世界末日来临的天国之下;他以此评定万物的永恒价值,论断善恶与真伪。

由于反对俗世并直接着眼于世界末日,耶稣建立一套符合上帝旨意的无所制约的规范。他的缺点在于,依他所见,现世的任何积极建树都没有容身之地。

他们四人都希望超越现世,其方法或是完全撇开世界不顾,或是使混乱的世界重归秩序。他们都受到一种超越的力量所左右。

他们在现世的行动、他们对抗邪恶的方法(也包括努力在现世建立秩序)远远越过了人类的计划与作为,因为领导他们的是一种更高的权威。

就各自重点来说,苏格拉底是活在现世,走在思想及人类理性的路上,这条路突显出人的地位及其独特潜能。

佛陀以消除存在为意愿,来将世界化为空无。

孔子渴望建立一个新的理想世界。

耶稣则是这个世界的危机所在。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1438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