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那些并不随风而逝的好人善行

美妆资讯
那些并不随风而逝的好人善行
2023-08-05

来源:【渭南日报】

柯喜堂

虽说往事如烟,随风而逝;但一些人,一些事,却并不随风而逝在历史云烟深处,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传扬。

即如家乡富平历史上的那些好人善行。小时上学,出了老城北门要经过一条河流,河上有桥,故无阻隔或涉水之苦;而桥为石拱三孔桥,长约70米,宽6米有余。尤妙的是,桥的两侧还凿有石槽,引不远处的怀德渠水从其间淙淙流过,如玉带般绕城东去,使周遭千余顷农田得以浇灌,遂形成富平老城一景:“北门外,水流桥上桥下。”所谓习焉不察,小时上学天天从此经过,倒也不觉得有什么稀罕;后来大了,老了,那桥那水亦不复旧日容貌,这才忆念起小时的我每天从那道风景线里越来穿去的惬意和珍贵!

据说,此河早先有座木桥,后来木桥朽了,垮了,过河,也就不那么便捷,直到明万历年间这座石桥的出现,才终结了过往行人的徒涉之苦。据明、清县志记载,斥巨资修造此桥者,乃是本县流曲镇西里堡人氏李荩[jìn]心。李氏家族以商致富,历经数代经营,其店铺商号遍及西北、江淮,可谓广有资产,富甲一方。其时,李家既富且贵,荩心之兄荩己曾官至陕西按察使,庠生(秀才)出身的荩心亦“援例补鸿胪(寺)序班”(负责朝会和宴飨等礼节的鸿胪寺基层官员)。难能可贵的是,兄弟二人皆以尚义善行留名青史。嘉靖年间关中突发特大地震,史载死亡人数达83万。时为陕西按察使的李荩己捐粮八十石(1石为120斤)赈济劫后灾民。有不为财奴“积而能散”的兄长为其楷模,身在家乡,“性孝友,乐施济”的李荩心更是积极参与地方上的公益和慈善事业。除捐千金修造石桥,在修缮县文庙、钟楼等地方文化建设中,亦慷慨捐资或千金或百金。至于给义仓捐粮千石,斥千金修路以通畅桑梓商道,或解囊百金以救助家贫秀才,在李公,则自是视为义不容辞之事也。万历十六年(1588年)关中大饥荒,李公“出二万金赈之”。凡此种种义举功德经地方官报奏朝廷,万历皇帝大为惊异,“特加荣表,赐光禄少卿衔”,在其家乡为其建“天下义士坊”,并入祀乡贤祠。俱往矣,至今这种种荣光虽说早已不存,被后人唤作“李公桥”的那座石桥亦被钢筋水泥新桥取代;但在我的忆念中,小时的那座桥,那座水流桥上桥下的石拱三孔桥,却永远的那么美,并与后来才知晓的那位李公交映叠合在一起。

当然,回顾历史,义举善行能得到李公这样荣耀的毕竟不多见;更多的,则是俗话说的“人心换人心”。由此激发出的人性向善,乃至民风淳厚,从而提升的社会道德标杆和对新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如清风徐来,抚慰着愉悦着同时净化着人们的世俗之心。从家乡一部文史资料中,我读到这么一个故事:清朝末年,一个叫刘保书的湖北籍汉子,逃荒流落到富平宫里镇一带,靠四处揽活打短工为生。刘保书穷虽穷,却贫不丧志,安分做人,给人干活也从不耍奸溜滑,舍得出力气。这一切,引发了当地一位巨富的侠义之心,尽管与之无亲无故,却施以援手,为其立业,并从外地聘一女子,帮其娶妻生子。流离颠沛中遇到如此贵人,刘保书对这位巨富深怀感激不说,且知恩图报,在恩人去世后,自愿到其家中佣工,后又帮其料理家务,尽心竭力,忠心不二,一时间传为当地佳话。其实,此类帮贫济困成人之美或慷慨解囊支持当地公益事业的善行义举,在这位巨富生前还发生许多,亦因此改善了当地民风,且被后人怀着深深敬意将之大名事迹载入当地史册:此人便是清末民初富平著名商界巨子、生意从富平一直红红火火做到兰州、平凉、上海、天津等地,宫里涧头村仇后堡人氏仇运城先生。

古代有冯谖买义的故事。大意是战国时为齐国相国的孟尝君曾在他的封地薛城发放债券,一年多后派他的门客冯谖前去收取利息,结果,冯谖以孟尝君的名义,免去了那些无力偿还息钱债户的债务,并当场烧毁其债券,遂使薛城百姓对孟尝君感恩戴德不已。后来齐王听信谗言,孟尝君被罢相退归薛城,幸亏冯谖未雨绸缪,已“买”得人心,孟尝君不仅有了安身之地,且由此重获齐王宠信,复掌相印。在富平也有此类故事流传。即如宫里镇董村田堡人田梦麟体念乡邻生计艰难,遂在他五十岁那年,当众焚掉了历年来乡邻们借他的钱粮账簿。无独有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富平东上官焦家人氏焦子静,长期在外从事革命活动,家务委托一亲戚代为管理。1943年先生回家养病时,得悉70余户乡人借焦家高利贷无力偿还,先生闻之深恨代管家务的那一亲戚不该擅自重利盘剥乡人,即刻予以斥退外;复宴请众债户,将债据一一当场焚毁。债户感激之余,联名将题有“冯谖高风”的匾额赠送先生。其实,冯谖当年焚烧债券,并非真的为民解忧,不过是处于权谋之心,替主子预买人心罢了;自是不能与梦麟、子静等先生善念真心同日而语也。惟其斯念之切,斯心之真,也就不奇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富平城郊余湾村一个叫秦永祥的寻常老人去世,只因老人生前疏财仗义乐善好施人皆叹之曰:“好人也!”致使周围乡民有上千人自发赶来为老人送葬,且鸣鞭放炮,鼓乐喧天,可谓场面隆重,备受哀荣。

人们对这些并不随风而逝的好人善行或传之于口,或载之于史,或诉之于文,正是对这种中华传统美德的向往和传承。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831749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