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如烟往事艰难岁月 梦境人生品味杂记

美妆资讯
如烟往事艰难岁月 梦境人生品味杂记

如烟往事艰难岁月

梦境人生品味杂记

我出生于1963年,农历三月初六,早上上工时分,应该是八点左右辰时吧,那时候没有钟表,时间只是估摸着的。由于属早产儿,娘说八个月就生的,当时家里刚刚度过三年饥荒挨饿困难时期,生活条件仍然非常艰难,加上早产,婴儿抵抗力弱,出生后就受到风寒感染而常常惊厥抽风不止,给娘增添了极大的抚育难度。

(71年4月x日八岁,二姐出嫁到新疆全家合影留念。戴的帽子是借赵家同伴的,穿的布鞋当时大都是前面栽绒增厚的。右发际生疮巴,贴着白布膏药,衣服显得短小,生平第一次照相,头略左倾,怀揣好奇地目光)

据娘说,娘是在家里面干活儿,双手端着一簸箕粮食,不慎被一坨鸡屎滑倒摔了一跤,便感觉肚子有些疼痛,于是便在第二天早上就生下了我,那时候正是困难时期,大人们生活营养不良,缺吃少穿,更由于早产不足月份,出生后母亲当时用大拇指量了一下我的脚,不足大拇指长,完全属于早产儿营养不良的感觉,出生以后三天两头生毛病,娘说是中风了,整天整夜的哭闹不停,大约是出生一个月的时候,又中风了,哭闹不停,娘便裹了厚厚的衣服和父亲抱着我,步行赶往芦阳城,当时县城的所在地,找一个叫岳大奶奶的,有外方手艺,也就是土法治疗的,其实按医学来说就是按摩、推拿,针灸、拔罐、刮痧(当地也叫刮霍兰),放血等手法,治疗婴儿哭闹病状的手艺人去治疗。

由于裹的衣服太厚,走到门前面的农田张台地约一里路地方母亲说,听不到婴儿的哭泣声了急忙就往回家跑,赶回家解开包裹一看,婴儿已经没了呼吸,鼻子脸都发青发紫了,父母当时已经吓坏了,母亲急中生智,脚忙手乱地就用平时在岳大奶奶那儿看到的治疗小儿的办法,找到一根干活用的缝针,照着人中的位置扎了两针,婴儿才有了哭泣的声音,母亲快从嗓子眼儿跳出的心这才算放了下来,要不是母亲返回家,并找一根针扎准人中穴位,那就没有现在的我了,母亲说那次,极其危险,母亲的魂儿都吓丢了。

小时候我经常感冒发烧,母亲有时候背着我到大队的医疗站打针,我害怕打针太疼,便很乖地叫打针的医生:“大爹慢慢打”,经常吃的感冒药是土霉素、安乃近、去疼片及退烧药等,这些当时常用的药。

那时候,我的扁桃体经常发炎吃药不管用,肿疼连饭都无法下咽的时候,母亲便在筷子头上绑上一根缝被子的大针,让我嘴张大,绑针的筷子向发炎的扁桃体扎上几针,也算是放血疗法吧,之后就慢慢的康复痊愈了。如此这般多次地放血疗法,虽说当时解决了问题,但是后来在我切除扁桃体手术的时候,医生发现我的扁桃体,不像其他人的扁桃体那样容易剥离,我的扁桃体和其他肉体是粘连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只能考虑是因为曾经小时母亲扎针太多,扁桃体跟其他部位的肉体粘连在了一起。好在医生手艺高明还是成功摘除了扁桃体,而没有发生大出血意外事故。

小时候,我们家离其他邻居较远,我多数时候在自家院子里玩耍,父亲当时拆除了爷爷手里的旧房盖了新房,旧房院落的惨墙是土夯磊砌的,有蜜蜂在墙上打洞,夏天的时候,蜜蜂在洞里面产蜜,产的蜜像胶囊药丸一样的壳子里面装着,我有时候挖出这个胶囊一样的蜜罐,吃里面的蜂蜜,野生的蜂蜜沙沙的蜜甜,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我家后面有个小山丘,也经常在这里挖土掏窑洞,或在坡上平地等下雨浇水种粮食,因经常挨饿,想着自己种粮食吃饱肚子。

可能是家里早先纺车上的木轱辘吧,废弃后也就成了我推着的玩具。

我上小学、初中都是在本村子里的城北墩学校读书的。

父母每天忙于生产队挣工分,于是,便让我六岁就上学了,按时间算应该是69年开始一年级,娘说权且当做幼儿园吧,太早上学懵懵懂懂,什么也不懂,我也记得不多,唯一记住的就是,当时冬天教室里用牛粪生火取暖,有一次下课以后,我把牛粪往火炉里面加了太多,而致使满教室烟雾笼罩,同学们眼睛无法睁开,老师无法正常上课,上课的老师是我的一位堂表兄长,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我才懂得了牛粪生火太多,烟雾太大,当然也是因为我太小,而手闲不住造成的。

因为上学太早,母亲又让我在一年级复读一年,1、2年级的时候 ,我不喜欢上数学课,上数学课之前就背上书包逃学,藏在学校的花园墙边,偷看老师进了教室,我就跑出了校门,逃学不敢回家,就呆到生产队羊圈的帐篷里面,等到放学的时间才回家。

山沟里的孩子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约模六岁时,二姐带我到不久出嫁二十公里开外的,五佛大姐家玩,也是我第一次乘坐公共汽车,母亲向邻居同龄的赵家的同伴,借了顶较新的帽子让我戴上。汽车在山沟奔驰,远山也随着奔驰的车速不停地向后旋转消逝,从未感受过汽车的速度,当时在我影响中感觉是山体也在飞奔欢跳,很是开心的感觉。

下车步行到黄河边赶路,恰遇一个外号叫“老狗”的傻子向我仆来,二姐一把抱住我远离了“老狗”傻子,也许是傻子逗乐,我倒是吓的心跳不己。

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也是从识字开始,第一课就是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我爱北京天安门,南京长江大桥等带图片的课文开始识字,还记得算术老师夸我的字写的好,写的“2”像鸭子一样好看。

那时候小学一共五年制,语文和算术是一年级到五年级的主课,附课是体育、唱歌,随后二、三、四年级便逐级增加美术,毛笔,珠算,自然等附课。

当时的老师,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数老师都是小学文化程度,是大队推荐当地的稍有文化的农民当老师,算是以工代干吧,他们每天上课是按工分代工资的,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师很少,公办老师更少。有的老师是靠关系进来的,记得五年级的数学女老师,虽说是高中毕业,但是自己学的不太扎实,好多内容讲不了,也不会讲,头上直冒汗也讲不出所以然,于是,直接滑过去,以至于后来五年级的好多内容,在上初中学习数学、物理、化学需用到的时候,回过头来才发现,小学五年级没有学到这些内容,自己又回头重新开始自学补习五年级的基础知识。

那时候学校最高端的电器就是留声机,曾记得初中级有一位冯国玉老师歌唱的很好听,他音乐课上跟唱留声机的唱腔很是动听,我从那时起开始喜欢上了唱歌,听音乐就兴奋,这大概算是天赋吧,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唱歌。

那时候正是文革期间,每堂课开始都要唱两首革命歌曲,《火车向着韶山跑》,《大红枣儿甜又香》,《大刀进行曲》开头一句是,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当时,越南和中国正处于蜜月期,《越南—中国》的歌曲中唱词“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共临东海我们友谊向朝阳,共饮一江水朝相见晚相望……”激昂而深情的歌曲以及文革期间的红歌,如《文化大革命好》,《红梅赞》,《红太阳照边疆》,《大寨红花遍地开》,《老房东查铺》,《翻身道情》,《天大地大爹亲娘亲》,《社员都是向阳花》,《我们走在大路上》,《我是公社小社员》,《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南飞的大雁》,《东方红》,《万岁毛主席》,《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国际歌》,《黄河船夫曲》,《黄河大合唱》,《东风吹战鼓擂》,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斗私批修》,《映山红》,《不忘阶级苦》等等很多红歌,

还有毛主席语录和诗词谱写的歌曲,也是课前必唱,如《为人民服务》歌曲的经典歌词是,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毛主席语录谱写的歌曲还有很多比如,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等等毛主席语录和诗词歌曲,雄壮有力,便于记忆,容易上口,永世难忘。

记的一位六九届叫蒋和天的兰州女知青,长的圆润白晰姣好,教过我们《大红枣儿甜又香》的歌曲。当时学校里分来了好几个六九届兰州的知青,给我们当老师。城里来的知识青年当老师,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精神面貌等总是感觉都很新鲜,还有一个老师他可以把自行车背着身子骑行,这更让人感觉很是新奇。

很多的红歌除了在课堂上唱,家里有线喇叭里也每天早中晚定时反复播放,天长日久自然就耳熟学会了,也成为自己每天放学回家后,拨草拾粪做其他家务时,边干活边哼唱的经典名曲。

小学一年级的课桌,是土块泥巴砌成后,桌面用水泥磨光的土块水泥桌,二人一桌一个长条凳,每天放学搞卫生的时候,把凳子放在水泥桌上,开始洒水扫地,冬天的水泥桌上写字和放在石头上一样冻手,手脚总是冻地红肿像馒头,冻伤裂口的手脚晚上烧炕上一烙又疼又痒。校长每天早上站在校门口专门抓迟到的学生,身边还放一盆冻着冰花的冰水,是专为迟到还没来得及洗脸的学生准备的。

69年,景泰县黄河提灌水利工程正式开工, 我们大队院住进了工程局的施工队和工人,部分工人子女跟随施工队住进农家空闲屋子。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珍宝岛局部战事引发随时都有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为降低战争造成城市人口密集地区的风险,全国性的开始疏散人口,我们队里也搬迁移居落户来了兰州的几户人家,于是我们小学同学便增加了洋气又骄气的新的面孔。这些洋气的同学也带来了我们从未见过的小玩具。洋气又骄气的男女同学长相细皮嫩肉,干净整洁的着装让我们农家孩子好生艳羡,只是他们中的男同学骨子里总是露出优越感,教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时候,就使用孩童们玩劣又很损的行为设法在课凳的缝隙处,卡下沙枣树刺扎他肥实蛮横的屁股而报复之。骄气的新同学明白了是同学们故意捉弄他,傲骨随之亦逐渐不再显露。

69年3月突发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举国上下反修防修口号一浪高过一浪,听大人们都说我们所在地距离苏联很近,属于第一道防线,大队小队麦场的仓库墙壁院落到处张贴着防空防毒宣传单画张,学生的书本画册到处都是珍宝岛战场华玉杰头裹绷带手握冲锋枪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画像。

生产队里家家户户边务农边在村里的角角落落排工挖地道,有的地道垂直地下数十米深,只好在地道口处架装辘轳调运挖出的土方,我家院里的隐蔽处也挖了地道通到墙外面(78年高中时候景泰一中各个教室也留存当年挖的很多地道,但都已废弃,作垃圾坑用了)。

景电工程住队的单位也参加“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备战挖地道热潮中,当时住队景电工程队的地道主要是在大队部所在地的壕沿边,挖出的地道土质为青土,硬度好,地道通往里面连成一片,里面都是按照战时即当作战指挥室又作防空、防水、防化学武器及防核武器的结构设计,挖地道的时候,里面都点着蜡烛用来照明,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经常到里面去捉迷藏玩耍,地道里面冬暖夏凉,弥漫着浓烈的泥土潮湿气息,感觉很是新奇开心,后来也用做施工工程单位的菜窖存储蔬菜。

村子里的地道也挖到了村庄对面的山崖下面,山崖下面地道,可以开进汽车,现在做为景泰县炸药库重地。也许景泰县的确属于军事战略要地吧,86年我上班后一直到89年,都有部队专门驻扎在六泵站附近的山里整天挖地道,挖出的全部是石头,回家路上看的出,挖地道的部队非常辛苦,地道挖成后将地道口又全部封堵隐蔽了,足见景泰战略要地非同一般,目前条山周边有很多地道均作为国防战略重地保护。

除了挖地道,家家户户还要制作地雷,地雷有用石头凿成的,中间凿个空心,用于装炸药吧,也有水泥筑成的,后来都废弃了。

战备形势相当紧张,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经常演的电影都是《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鸡毛信》;样板戏有 《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国产战斗故事片和戏剧;有援越抗美的《铜墙铁壁》;有《英雄儿女》、《奇袭》、《看不见的战线》等好多抗美援朝,和其他欧洲及苏联的如《宁死不屈》、《列宁在十月》等战斗故事片。经常晚上跟随大人们,摸黑步行到五六里邻村的娃娃水、拉牌头、大席滩、芦阳县城等地看电影。每天晚上小伙伴一起玩的都是双方打仗的游戏,晚上做梦也经常打仗,我每天晚上睡觉前,总是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头下面,随时做好打仗应急准备。

有一次,一位堂兄天未亮娶亲进村口放鞭炮,我以为是打仗了,鞭炮声吵醒我,万分惊恐中急忙准备穿衣服,母亲说是娶親的鞭炮,我才放心地又睡着了。

十一

71年二年级的班主任是孙辈女老师叫王乐健,因我学习成绩优秀推举我到全校的表彰会上演讲。同年,随着景电提灌工程队的到来,也带来了发电机,我第一次见到了夜晚刺眼的电灯,是那么的光亮耀眼。

72年, 到了三年级的时候,上课的语文老师班主任叫王兰芳,是我的长辈称“娘娘”,她性情如同她的父亲黄狗尕爷一样泼辣,厉害,不时用教杆抽打学生,我倒不是害怕她打学生的淫威,而是她每上一课,要求背诵一课的条件我都能全部背会,而且每次都是我,还有一个孙辈的女同学最先背会,所以我没有被罚到她家里背书写作业,当然更不可能挨抽教杆子,并且屡屡受到表扬,而成为全班同学学习榜样和标兵。

我们当时课文的主要教程是《草原英雄小姐妹》、

《刘文学》等热爱公社集体,而与自然灾害和破坏集体生产作斗争,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还有张思德、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麦贤德、王海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故事,

以及解放后在不同岗位上,为新中国建设而奉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如焦裕录,王进喜、王杰、门合、刘英俊、欧阳海、蔡永祥、王杰等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

这些不同战线的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激发了孩童时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发自内心中对英雄人物的崇尚和敬仰,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从学校图书室和同学手中,搜集各种英雄故事书籍、连环画和绘画及小说等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为我后来的文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当然,到了四、五年级及初中时候,毛主席语录、诗词,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也是中小学语文课的主要教程。

还要学深学透直至背诵。我还通读了《毛泽东选集》《雷锋故事》等做为自学阅读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是我的一位堂姨表姐,武师科班毕业公办教师,她给母亲建议我年纪尚小,留四年级复读一年,基础更扎实些,我不想留级,母亲说不留级就别念书了,让我去参加生产队背沙劳动,我也就赌气背沙劳动去了,母亲看出,用劳动惩罚没有改变我的态度,母亲当然更加生气了。于是找机会和三姐,把我压到地上狠狠地揍了一顿,我只好留级复读一年。复读四年级没有写字的笔,姨表姐老师,便把她给学生批改作业的一支红笔给我写作业,其实那个笔尖像火柴棍一样粗,应该是自身吸水泡沫材质的,也算一次性的,不耐用使用时间不长就费了。

73-74二年都读四年级,75年上五年级,正值文革教育界深受“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战士黄帅,和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影响高峰,这期间,老师不认真教,学生不好好读,中国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中华几千年文化遭受空前洗劫。

学生都以劳动为主,每天上下学都要背着背篼拾粪,进教室前把粪背兜放外面墙边,上课老师找报纸或杂志讲批林批孔,或听不太懂的法家儒家及韩非子等等,尚无历史基础知识的相关书报念读一通即为上课。

批判专栏里面,粘贴的批判文章,有的文章钢笔字写的很好,每天放学回家路过,我特意留心并喜欢模仿写得好的钢笔文字,为我嗜好书法奠定基础。

教室墙上贴纸涂着按名字排列的小红旗,谁的红旗多,证明为学校农场拾粪的背兜次数就多,谁就被优先评为红卫兵,我当时也因此被评为红卫兵,为家里也算争得了政治荣誉。教室外面墙上的专栏就是学生、老师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抄来抄去的文章。

我们城北墩学校也有校办农场,老师经常带着我们到农场浇水平地。学校的墙边拐角圈了猪圈,猪吃的草也是学生放学后到田间拨的草饲养,学校缺少猪饲料,尤其到了冬天,连冻带饿,骨瘦如柴的几头大小不一的猪弓腰圈背,整天饿得在圈里转圈直叫唤。

学校还组织学生经常参加生产队农业学大寨义务劳动。打着红旗,敲锣打鼓到田间地头,边唱歌跳舞,边和生产队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平田整地(我不爱参加这样的活动,有时候趁别人乱成一团不注意,就躲到水坝等低凹处看故事书)。

同时,学校经常性地和县繁殖场联系,组织四、五年级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学生每年春夏之际,到山那边五六里外的双龙寺繁殖场农场麦地整天锄草。也给生产队和大队试验田搬包谷棒子,每次参加各种义务工劳动都是饿着肚子的,有时候自带点干馍馍之类的中午充饥。

十二

那时候生活困难,经常性地缺粮吃,家里条件好的同学,中午带着大麦面做成的馍馍,给我分享几片,感觉很香。大麦在农村里主要用于喂牲口的饲料,不如麦面口感好,吃了大麦面放屁多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是粗粮,可就是这样的粗粮,我们家里也没有多余的,一般中午放学回家多时炒几把麦子充饥(有时候还偷着藏着,怕被哥或其他家人发现,自己多吃了家里的粮食);或吃供应救急的发霉变味的煮熟了的红薯片;还有秋天从生产队地里集体收完放弃后,再刨挖翻土捡拾地里遗漏残留的萝卜(那年深秋,天气很冷,母亲听说邻村三队遗弃的萝卜地里有遗漏的萝卜,便责令我去捡拾,我赶到那片地里翻找半天,一个萝卜也没有捡着,好冷的天气,冻得我穿着单薄的布鞋直打颤);再者就是,白菜铲过以后剩下的菜根,晾晒到房顶上,晒成像木头一样的硬矻哒。到了冬春青黄不接的时候用做午餐,我们把它叫“蔓菁”,嚼在嘴里像石头一样硬,只能一点一点啃嚼,或放锅里煮软了再吃,“蔓菁”吃多肚子里很挠心不舒服,毕竟是菜根。但这些废弃的菜根“蔓菁”也不多。家家户户都抢挖生产队废弃的菜地“蔓菁”,不几天就挖光了。

生存的最大困难和障碍就是饥饿。二哥小时候和小伙伴在田间水坝里,将车前草根挖出当“蔓菁”误食中毒致昏睡坝里,好心人发现急忙送芦阳县城医院,抢救三天后才脱离危险,醒来后还不时眼睛昏花乱抓乱挖找老鼠。

夏天沙枣尚绿还未成熟,二哥爬树上撇沙枣填肚子,二层房高的树上踩断树枝后,从树上摔了下来,当场昏迷不醒,送医院抢救苏醒,幸而生命安全只是右臂腕骨折。

我和二哥抢吃家里推磨拉回来还有余温的麸皮,小麦麸皮一般都用来当喂猪的饲料,可是,兄弟俩肚子饿了,搲上一碗有余温的麸皮当炒面吃,感觉津津有味。其实,当时粮食紧缺,麸皮是被碾磨小麦多遍后只剩麦皮了。

学生饿着肚子上学,农民饿肚子务农……据后来阅读文章才知道,毛主席也在当时降低了个人收入,和日常生活标准,来和全国人民一起共渡饥荒难关的呢!

十三

我们学校前面的壕沟里有一股清泉从西向东流过,水坝里有小姆指头大小鱼,小虾,小蝌蚪,水渠两边长满了芦苇,每当下课口渴的时候,我们就爬到壕沿边喝上几口清凉的泉水解喝,每天晚上放学和周末,都要到壕沟里面二人一组抬水,或洒水扫地或浇灌学校院落的花园。

学校院落的最后边的土台子上面是旱厕所,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从自家带上铁锨,轮流排班每周掏厕所。因此当时的同学们,从小就体验并适应了,不怕苦累脏的生活习惯。

出校门前面是的陡坡下面一条深渠沟,左手上下学的通道也是条陡坡,雨天烂泥淤滑,鞋子常被粘吸泥浆里边;雪地坡滑,上下寸步难行,侧边还是壕沟。三姐出嫁了留下一双断底塑料黑条绒布棉鞋,棉鞋的内侧均已磨破,我用火铲烧红,将断折了的塑料底鞋子重新粘了一层,好不容易将断底的塑料鞋子修理好,又找了黑绒布手工缝补了破了的内侧,想着穿上棉鞋上学就不挨冻,谁知道碰上下雪天气,塑料底鞋根本无法踩着学校门口陡坡的雪地行走上坡,我只好用手将雪刨开,一步一步踩着刨开雪的地面才上到坡顶。

十四

我的小学阶段,全社会都不重视教育,虽说提倡教育同劳动相结合,但主要以劳动为主,读书只是伴随成长的过程,家长和生产队都是量身裁衣,不论是在家里还是生产队,都按照年龄大小分派家务和参加生产队劳动。

在我童年大约六七岁,不能干体力活的时候,母亲安排我学做家务,便是从早晨炕上叠被子学起。我们家早先炕上有一个书柜,据母亲说,这个书柜是解放后生产队分给我们家的地主的家产,书柜长约两米,宽约30公分,高约50公分,书柜的中间是对开门,对开门的里面的两边空间可以存放小件如针线包等。书柜上有用油漆画的古装戏《游龟山》的剧情人物,我处于好奇地询问母亲剧情详情,母亲讲述了大概情节是明代嘉靖年间,湖广总督卢林之子卢世宽,闲游龟山,纵犬行凶打死了卖渔老翁胡彦。江夏县田云山之子田玉川亦闲游龟山,因抱打不平失手打死卢世宽。田玉川在逃避缉拿途中,得到胡彦女儿渔家女胡凤莲相助,并在共患难基础上,为相互性格之美所感动,萌生了爱情,遂于小舟中私订终身。田玉川将随身所带传家瑰宝“蝴蝶杯”赠于凤莲。胡凤莲为父申冤,在县衙二堂凭杯认亲,得到田玉川父母关怀。适总督差人捉拿田云山,胡凤莲机智勇敢,义正词严,在公堂之上,有力地反击卢林,使卢林不得已怒而退堂。布政司董威被胡凤莲英勇大气而感动,将其收为义女,依仗公理,不惧权势,替胡父伸冤。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当时不太明白园外、总督之类的名词,只是记住了图案中人物的名子。

每天起床后要将炕上的几床被子,按照母亲教的方法叠得整整齐齐摞在画有图案的书柜上,然后用一块针织单子单在上面以折挡灰尘。再用笤帚打扫炕上床单直到整齐,门外窗边挂的有线喇叭每天此时正点反复唱着《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等样板戏的剧中唱段,久而久之我边干家务,也慢慢学会并能哼哼其中的部分唱段。

尤其是在冬天,我很庆幸母亲分派我的这项家务工作,也许是我年幼只能干这种家务,或许是母亲偏爱怕我外面干活挨冻受寒,起码在冬天的屋子里干活打扫卫生,擦桌子(桌子上放着几个空瓶子作为点缀,母亲要求每天擦干净),架火、扒灰等要比外面煨炕、扫院、担水等家务要轻松又不挨冻。

此外,还负责家里喂羊,喂猪,为了家里养的几只羊吃饱,我有时放弃不必要的一些附课,提前回家里放羊、收羊。当时有外村姨表哥在山里给生产队放羊,送了一只一个月大缺奶吃的小羊羔,我每天都按照母亲的指点把面炒熟,没有奶嘴,用自行车内胎缝制带尖口的奶嘴,刷上炒熟的面糊糊灌喂小羊羔,将带尖口的奶嘴套在水瓶上,缝制的奶嘴不规则,套在水瓶上不牢靠,一个劲的滑脱,小羊羔又不太会吃这种不同于母乳奇怪并不爽口的奶嘴,无法配合,喂养小羊羔感觉很难伺候,可是,没有其他办法,那时候家里的羊只稀罕,好不容易表哥送来一只小羊羔,千万不能出差错,让它饿死,于是,我想办法将自制奶嘴绑到水瓶口,两腿夹住小羊羔,尾巴靠着柜子顶住,小羊羔饿了,慢慢地就教它习惯了这种奇特的吸吮方式。天天如此这般地喂养,小羊羔把我当成了“奶妈”,到吃奶时看我做“奶”的样子,它就跟着靠着挫着我的腿一个劲地“咩”“咩”直叫,人与动物的情感就这样自然生成了。到了那年的夏天,小羊羔吃的很肥美,走起路来甩动硕大的尾巴,已经长成半大的样子,不用绳子牵着,只要看见我,就跟在我的后边找吃的。有时候在田间看无人注意的时候也掐上几穗谷穗喂给它。

最难饲养的是当时生产队退下来的一只病羊,长期流鼻涕,患病时不能正常呼吸,每当此时,我急得眼泪直流,只能用鼻通药物,注入它的鼻子后才渐渐好转,在我精心的饲养照料下,那只病入膏肓,身上毛都已经脱光了的皮包骨的病羊,最终病体康复,膘肥体壮,被当做家里的任务肉羊充公交差。

那年头每家农户都要按规定必须每年给国家交一头肉猪和羊,猪的体重不得低于110斤。当时由于人吃的粮食都没有,猪当然也吃不到饲料,自然无法增加体重,一头猪喂到年底好不容易才达标,自家也不能吃猪肉,必须完成国家的定购任务。

十五

民间流行顺口溜: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编凉席的睡光床。是的,农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一年才喂得一头肉猪,年底最后还要交给国家完任务,所以家家户户虽然都养猪,但就是没有肉吃。连续几年也见不到肉星子,那个馋呀,看见肉真叫人直流口水,当时芦阳县城离家五六里路,没事的时候很少去县城,有一次到县城饭店门口,闻着味道很香,寻味探头往里张望,里面的人正在吃酸菜粉条肉,口水顺着喉咙不禁吞咽,悄悄地呆在门口外面,让鼻子美美地体味了一次城里人享受饭店里,肉炒粉条油滑流香的嗅感,直到现在从来都没有再感受过,那种香气扑鼻终生难忘的美味了。回想往事点滴,真叫人羞于启齿。

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下午放学路过大队铁匠部门外,看见大队里杀了一头猪挂在树上,杀猪人们正忙着在渠边收拾猪下水,我看见肥油流光的猪肉,就像老鼠爱上了大米,急忙伸手塞进破开的腹腔,摸了一把猪油装进书包,悄悄回到家里,让母亲晚上做了一顿味美爽口猪油炝锅的面条饭。那年头同龄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那便是,谁家用油炝锅的香味均能散满街坊邻里半个庄子呢。

尽管年年辛苦劳作喂养羊和猪,即便是吃不到一口肉,也还要尽全家之力喂养,因为那时候没有自由市场,只有将喂养的猪羊交给公家定购才能变现,算是家里的一笔额外收入,别无其他经济来源。因此,家里大人们每天劳动收工以后,急忙到田间地头抽空拨些草料喂猪羊,学生暑假主要任务就是拔草喂猪羊。附近的田间地头可供猪羊的草较少,只好到偏远的地方拨草铲草。父亲当时被生产队派到一个农场里务农,偶尔骑上农场的自行车回家,我便乘此机会, 掏巧儿

(当时所有的自行车都是三叉大梁加重式的,个小够不着车座,只好右腿从三叉大梁中间伸到右脚踏上,当时十二三的学生学自行车都采取这个办法)很快学会骑自行车,刚开始很喜欢骑自行车,便借拔草乘自行车在家的机会,每天放学骑上自行车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如深地窝窝、兰炼农场等地铲猪草,夏天给猪圈里多浇水让猪降温乘凉,冬天给猪窝里多加麦草让猪保温熟睡。同时还要筛箩苡草饲喂羊只,因此也学会了筛箩技术,但总是由于缺少催肥的粮食饲料,不论我怎样尽心饲养,猪羊育肥很是迟缓,那时候,一头够任务110斤的猪最快也得一年,一只羊起码三到四年才够任务达标。

夏天上学前我把羊拉到外面草地上,地上钉个木桩用绳子栓住,绳子放长约十米半经,羊便在绳子半径内吃草,中午放学回家,再换个位置让羊吃草。

冬天,所有家里的羊只都赶到外边汇集一起,羊群自己满山遍野随意吃草,到了放学我便和小伙伴及邻里一起到山里寻找羊群,待到找到羊群并赶回家天就黑了。碰上北风呼啸,夹杂鹅毛大雪天气,单薄的衣服不低刺骨的寒冷,我那时总在腰里系一款白色的帆布腰带,增强御寒效果,从一个山顶越过另一条壕沟,站到山顶翘首祈盼羊群能尽快出现。每每此时此刻,羊群也会自然适应天气环境,它们或顶风逆雪散慢地徘徊在回家的壕沟里,或避风取暖于某个拉牌或山洞口,逍遥地个个在不停地反刍,似乎在等待着主人的前来迎接。那时候的人们思想觉悟高,被各种运动整人整怕了,这样的松散的牧养羊群方式在当时已成常态,但晚上还是要由羊的主人,到村庄附近隔挡回家再饲喂草料,我上小学放学回家收羊也是我的一项主要任务呢。

每年入冬之前,放学回家母亲就安排我,尽快到田间地边水坝渠沟,拾掇被霜煞过的草和树叶,像骆驼蓬这种草本地较多,味道发臭难闻,羊平时根本不吃它,只有到了霜煞过入冬晾成干草,就没有了臭味,羊才会吃的,于是,我便将霜煞过的骆驼草拾掇一起用绳子捆绑背回家晾晒到院里,将霜煞过掉落的树叶也扫拾晒干,然后用骆驼草垒成草垛,中间装上晒干的树叶备冬天喂羊的草料,捡拾的树技树干用于烧火做饭。

十六

在生产队我从2分工逐级增加到2.5分、3分、3.5分,最后到79年包产到户之前我的工分最多长到了4.5分。这些工分都是在每年寒暑假给生产队拾麦穗、锄地、背沙、放牛、放驴、放马等劳动一天所得的工分。

最开始学习背沙是8岁的时候,在家里从给猪圈垫圈开始学起,父亲用席子给我编织了一个小背篼。贴背面用破衣服烂羊皮等缝在上面做护垫,同马背的鞍子同理,双背肩前面系一条绳子将双背肩绳子连一起,背起来感觉不那么勒肩膀。开始垫猪圈背三锨沙,学会倒在猪圈里,就算一个合格的小小劳动者了。生产队里每年冬天寒假都要往地里背沙,当时想着往地里背沙可能是为了改良土壤吧,现在想来全是无谓的劳动,因为现在有大型机械设备,也没有往事地里加沙的,倒是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全部靠人力背沙压地,也没有增加粮食产量,现在不用背沙压地,粮食产量倒是那时候的三四倍。

背沙一趟距离最短也要二三十米,最长距离将近五六百米乃至上千米。在整个城北墩沟从上到下,李介岘岘、张三碱沟、羊窑门,红拉牌门、后湾一直到六泵站,稻森沟沟等地都留下过年少同伴们背沙的影迹,从八岁到14岁,大约六年的寒假每年都要参加队里背沙劳动,我挣的工分随着年龄增长从2分逐渐长到最多4.5分,直到包产单干再也不用背沙压田了。

寒假背沙,早上五、六点天不亮就起来摸黑往地里走,深一脚底一坎,迷迷糊糊地赶到田间地头背潮湿的阴土,像在后湾背沙就把高高的边墙(明长城,现做文物已铁丝网保护起来了,当时是很高的土墙),椤是把个高十余米,宽五六米的古长城,用扬镐、铁锨挖,用背兜背,或挖成缺口或抑为平地,文物捣毁,地产未增,真是劳命又毁物。

给生产队背沙的时候再不是三锨计数了,一般都是将背兜装满,各人按各自的体能背沙的多少,力气大的背的多,挣得工分也多,反之工分就少,当时三姐都算大人了,她是用铁锨装沙的,我多时跟三姐搭班,三姐的脾气大,装沙时我到沙窝里离她的角度不合她心意时,她就用铁锨套住我的背兜里前后左右地使劲摇摆拨拽,我对此很是反感可是又不敢吱声,只能任凭她拨弄只差把我搡倒。收工回家路上,三姐骑自行车又嫌我坐的不端正,让我要使劲地向背的方向斜挎坐着,不合她意又是一阵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我仍然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我小的时候身体单薄,不算力气大的,不论背沙趟的距离长短,一般是一分工一个沙堆(沙堆小的时候,就是二三个),背的沙堆的大小由队长每天用自个围巾或者绳子,收工的时候挨个沙堆丈量,两个人抓住绳子两头,绳子另一头打个结扣做定量标志,两人站在沙堆的两边,绳子搭在沙堆的顶部,两头抵到沙堆底部,打结的一边,如果长出地面,说明背的沙堆数量不够,需要再背沙添补;打结扣的一边正好靠住沙堆底部,说明沙堆完成达标任务,可以记分收工回家。我的身体单薄力气小,往往需要背的次数多,一般都是后边才完成任务,也不能少背,因为同样年龄,挣一样的工分,如果自己少背了,就说明自己的能力不行,挣的工分也就比同龄人少了一分,所以,拚命也要背的和同龄别人的一样多,沙趟长且路途坎坷,或有水渠水坝或凸凹难行处,背上沉重的一背兜沙,腰腿弯成近九十度的姿势,伸长脖子,憋足力气,一步一步行走,千万不能伴倒,跌倒只能在中途倒了沙再背一趟,实在累的不行,腰都感觉快压断了,两腿直打哆嗦,就站住缓一下,将沉重的沙背兜往上蹭蹭,还不能蹭的太厉害,不然沙子会从背兜里抖落,顺着衣领灌一脖子呢,这时候也不愿抬头看是否快到趟头,因为这时候一看距离趟头终点尚远的话,心里很是着急发慌容易泄气,只能默头像乌龟背壳一步步地拉长着脖子继续走啊走,趟趟如此,天天如此。

我当然很不情愿受这种牛马一般的苦,每天早上出发的时候,我都磨蹭着,把我的双背肩背兜的护垫上的破衣服或烂羊皮等,摆弄地整齐舒适,再将两肩的背绳在胸口扎的结结实实,才正式出发,但不论怎样不情愿借故磨蹭,最终还得出门背沙。那些年的寒假都是这样渡过的。直到完成当天背沙堆成定量的形状,也就到太阳出来算收工了,这时穿着单薄的棉衣,已经被汗水和从领子处跌落在脊背里沙子混合成了泥水,脊背里一个劲地冰凉和和沙粒的刮蹭,于是,就系上小时候从不离身的白帆布腰带保暖,摘下头上戴的生产队救急给的,已被汗水侵湿了内里的棉军帽(似乎是朝鲜战场退下来的棉帽子)。找队长丈量我背的沙堆形状尺码。

曾经有几次我耍了个心眼,将当天的沙子倒在了头天的沙堆上,当然就减少当天的趟次,可这样蒙混过关作假的行为只成功了一两次,就被队长发现扣了我的工分,我只好老老实实的跟往常一样干活。

背沙也算苦累农活,又正是十三四岁食量大增能吃长身体时期,可是家里一直缺粮,像在六泵站稻森沟里背沙,来去徒步十里路上背沙,每天早上出门到收工回家都下午一两点了,肚子饿的人打颤,母亲多数时候只能天天做“八卤子”,就是开水烫过玉米面,因为包谷面属杂粮,不像麦而有粘性,只能用手捏成鸡蛋大的疙瘩煮在锅里煮熟,供我和哥姐们回家午餐。干活苦累肚子饿了,只要天天有“八卤子”能吃饱肚子,年少的我也不曾觉得艰难困苦,倒是现在回忆往昔觉得太艰难呢。以至于身高只有1.7米,一方面是由于从小就连肚子都吃不饱,更谈不上营养是什么都不晓得;另一方面是正长身高的年龄就背沙劳动,就像给果树技挂了石头加压,从而限制向上发展原理一样,压迫了身高的纵向发展而体现身宽胯突、厚实敦壮。

十七

收工了,有时候还要约同伴一起,到六泵站附近的农场职工住地附近捡拾些牙膏皮(那时候的牙膏皮多数是铝皮制造的一个牙膏皮可以卖两分到伍分钱),也捡拾骨头,橡胶,塑料,鞋底子等可回收的废品,当然能捡到铁、铜之类值钱的金属就更开心不过了,手脚麻利胆大的同伴,越墙爬进农场的农机库房,偷些农机修理更换的链轨之类的废铁,背到当地的供销社都可以卖钱。

可回收的废品还是很少的,父辈们那时候多时在山里挖煤,闲暇之余也捡拾头发菜,父亲在铁路边用捡拾的细钢丝做成捡拾头发菜的耙子,用马鬃织线网在耙子上,我和堂兄弟们一起约好,冬季每天放学就徒步到东边约三四公里的山上,用发菜耙子捡拾头发菜,捡拾头发菜的小伙伴也多,到一个冬天的后期,那一畔的山峁峁全都是耙子耙过的痕迹。我上初一的时候,第一次用自己拾到的头发菜卖的七元钱,买了一双军秋鞋,穿着新鞋上课心里不亦乐乎,感觉很好看,只顾不时地低头朝课桌下面欣赏我的新鞋,没想到让班主任发现了我异常行为,正在我低头又专注于我的新鞋之际,老师悄悄径直走到了我的桌边朝下面一看,也看到了我的新鞋,他故意嘲弄我说:“噢,难怪你今天不好好听课,原来是穿了一双新鞋呀!”我当时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嘲讽挖苦得羞愧之极。这就是我长大后,第一次享用新球鞋,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永恒记念。

十八

那时候流行一首歌《我是公社小社员》歌词中唱道:“我是公社小社员来,手拿小镰刀呀,身背小竹篮来。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哎嗨嗨,哎嗨嗨,贫下中农好品质,我们牢牢记心间,热爱集体爱劳动,我是公社小社员”。从小接受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虽说劳动很苦很累,但是感觉劳动光荣,也是自己从小就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放暑假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主要是锄地、拾麦穗、剥包谷、放牛、放驴、放马给牲口割草等。夏天的劳动相对冬天来说轻松一点,但是日头太长,酷暑难熬。最愉快的夏天劳动就是放牛,放驴,放马和割草,尤其是放牧牲口的时候,我可以一边赶着牲口在田间路边水渠沟坝吃草,一边带上我喜欢看的书或坐在树叉上,或用收割在田间的麦梱塔建的草垛里看书,只是这种美差不易被我中标,只有过一次还是我找堂叔队长申请才派我放过牲口的。我也偿到了闲暇多阅读的甜头,79年刚恢复高考的语文作文命题发布后我才发现我已读过其中的古文内容,只是当时还没有高考资格。

锄地劳动也很辛苦,狠心的“田丁”队长,狠不得叫人不要伸腰腿,一直蹲在地里把所有的草都锄干净,他用脚步给每人丈量一大块长满草的农田,赶收工回家就要把分派的任务完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烈日当头,酷暑难捱,锄地用的是铲子,只能蹲在地里锄草,腰腿困累,站起来就不想再蹲下去了,蹲下去手磨出血泡抓不住铲子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呀,从小身体力行过农人耕作种田的辛酸艰难,以至于后来看见别人浪费五谷粮食,即痛惜又愤狠。

72年九岁那年,黄河提灌工程已经完工,开始浇灌农田,我家所在地周边的引黄灌区,庄稼长势很旺,夏季收割后麦穗撒的多。当时粮食还很紧张,外奶奶时年六十多岁,小脚老太太,还有和外奶奶同村的响水的表姐亲戚等,一起都来到我家附近的六泵站各农场及邻近村引黄灌区,我们一起拾麦穗,分散住在亲戚家,包括外奶奶小脚老太太,每天都要步行十几里路上来来去去拾麦穗。

一次我和母亲两人到附近引黄灌区五佛人搬迁的地里拾麦穗,我通常都背着一个带盖白色帆布包。捡拾麦穗,毕竟太慢,经常挨饿的感觉,看见粮食分外眼红,于是我看没人的时候,将挂在脖子上的包盖揭起,贴紧胸口,遮挡住麦芒的刺扎,急忙抱起捆好的干透的麦捆,抵住胸口一顿使劲地揉搓,连续揉搓几个麦捆,就能装多半包,母亲拒止我这样做,可是想起平时饿肚子的感觉,我只能采取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再说了当时那个年代的同龄人,都受饥饿困惑而被迫所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了。还有一次,我一人在后湾地里给自家拾麦穗,我站在高处看了一眼附近确实没有人,我还是采取上述同样的办法,揉搓了几个麦捆,这时,经常被队里指派专门看瓜、看粮食的一位称“袁爸”的老者走了过来说:“暂装上些就赶快回去”,我只好收手,心里暗暗庆幸,今天多亏碰上了深知饥苦的好心人。如果也遇上像黄狗尕爷一样的歹毒人,又要遭一顿毒打,以至于屎尿打出来才肯罢手。

75年十二岁我上四年级,父亲在离家二十公里外的草窝滩,省筑路机械修配厂农场帮助种地。农场的麦田都是机械收割,地里撒的麦穗比较多,父亲便带我到草窝滩农场麦地里拾麦穗,父亲每天在农场食堂用餐,我也正好粘了几天农场食堂的光,不知怎么搞的,吃了几天后肚子拉痢疾,附近没有医疗点和药品,又没敢告诉父亲,我只好用食醋泡了一把食盐,喝了几顿痢疾就止住了。在农场地里开始几天和大外甥(小我五岁)一起拾麦穗,后来就我一人在农场附近麦地来来去去拾了十二天,最后捶出麦子十二升,一位堂姐骑自行车顺路带我回了家。

十九

年少的同龄人当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虽说母亲会裁缝手艺也给我小时候做小衬衣,小制服,工作服等新衣服,但多数时间都没有新的干净的衣服穿,一件衣服大的穿摆了,就退给小的接着再穿,直到破烂不堪也舍不得仍,还要洗净拆解用浆糊粘贴打褙子(用于做鞋底的材料)。二哥曾经穿过一件像维族人穿过竖条纹的大厰,腰里系个腰带冬天当外衣御寒,我和二哥每人曾得到过生产队救急过的一顶黄军用棉帽,戴了好些年,最后传给小弟戴,

小弟戴过之后又传到大姐家几个外甥缝缝补补后再戴若干年后才算完成它的使命。那时候提倡毛主席的教导:“南京路上好八连,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75年“六一”儿童节,我们小学的全校学生都集中到芦阳县城所在地,与县城附近的其他学校学生一起参加庆祝活动,在芦阳沙河集中,各学校打一“***学校”的横幅,在一阵阵有节奏的哨声中,步伐整齐地步入芦阳戏院,最让人振奋的是,随着县上领导讲话:“将现行反革命分子押上会场”的话音落地,腰扎武装子弹带,身背上了刺刀的半自动步枪,二人一组反手背绑并架着,脖子上挂着“反革命分子***(并在名字上打上Ⅹ)”十几个“现行反革命”分子,被推搡着在一阵急促的脚步卷起的尘土中押上了会场,并一字排开低头面向会场

做出服服贴贴认罪服法之状。

接着讲话领导选读并例举十几个“反革命”分子的逐条罪状后,接着再讲“六一”儿童节,要我们青少年从小自觉接受反革命分子的警示教育,积极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最后,各学校列队又在有节奏的哨子声中,随着脚踏尘土的飞扬,各带队队长均在“向右看”的口令中,各列队集体群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万岁,万岁,万岁”。各列队全体整齐划一地头向右看面向主席台,从台前经过接受主席台检阅。

其实那天,我也很是激动,尤其是第一次到县城过节,而且还第一次看见我的一位老师,给和我同龄她的儿子,买了好几个串串的彩色气球,叫我羡慕不已呀,而我那天穿着一条裤腿都已裂缝,走起路来很扇凉的感觉,被扇凉的破了的裤子裹着腿的步伐,也在当天随着“向右看”的口令,在整齐的口号声中扇着凉快,接受过主席台的检阅。

其实,小时候经常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和裤子,因为一件衣服裤子等都是大的穿过小的一茬接一茬的再穿,所有衣服裤子都是后面接着再穿的时候久了,被磨破就需要打补丁,以至于到84年我高中毕业的时候,都在穿打补丁的衣服。

二十

我和二哥相差四岁,年龄靠近,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任务就是一起到村里的园涝坝抬水,抬水时也有矛盾和纠纷,由于水泉处地有个陡坡,为阻止水桶在木棍上前后滑动承重上吃亏,抬水棍上还钉上钉子阻止水桶滑动。到了十三、四岁能担起扁担的身高时,就每天放学回家担水,水缸挑满确保一家人生活所需,随着黄河提灌工程逐渐推进,大面积黄河水灌溉农田,村子里园涝坝的水位低下,被盐碱化逐渐变苦咸无法正常饮用,只能到更远的张三碱沟去挑水。

小时候由于父母常常忙于生产队挣工分,母亲回家还要赶忙做饭,夏天昼长夜短,放工回家总是到天黑尽都到了晚上九、十点才回家,做饭都用柴火泥土炉子,好处是家里早先也须是爷爷手里就留着用的一口风箱帮衬,可以大大提升做饭的火力和速度,通常都是母亲做饭,我是在灶台火炉旁拉风箱吹旺柴火,为母亲做饭帮手。

80年包产到户之前,寒暑假都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79年的暑假,是生产队大集体最后一个假期的麦场劳动。麦场上挑麦草,推麦堆,落麦捆等等打麦场琐碎劳动活多活累,那时候我已经是半大小伙子有力气了,主要是往麦垛上用木叉仍麦梱落麦垛,劳动一天最高给4.5分。

农业生产的劳作没有一样农活是轻松的,我又怕受苦,但又不能不受苦劳动,不劳动就没有工分,年底分不到粮食,挨饿的滋味可不好受,有几次母亲让我到队长“田丁”家,往工分本上去上工分,我看队长的笔迹简单极易模仿,我随便就模仿了他的笔体让他给我记了分,后来,我有几次不去参加劳动在家读书,母亲问我为什么不去劳动挣工分?我向母亲说出自己作弊,已经记了工分的经历之后,母亲批评我不踏实劳动,好吃懒做。其实我也担心作弊记工分会被发现,后来还是老老实实,极不情愿地参加劳动,只是我上了初中就赶上恢复高考的好时代,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母亲,靠自学自读过四书五经,经常引经据典告诫我,“有智者吃智,无智者吃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名人哲理鼓励我好好学习,我也懂得了认真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于是,从上初中开始就拼命读书,一门心思想跳出“农”门,不再参加又苦又累,社会地位和收入低微的体力劳动,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续事后表。

二十一

煤油灯的时代,人们没有准确的时间概念,我们还没听过“电视机”的名词,连收音机都很少见到过,孩提的我们只好随着夜幕的降临,三五成群的一起或玩两派打仗或玩草垛、旧院落的拐角、地道、院墙等隐蔽的地方“藏老毛猴”(捉迷藏),或拽着母亲的衣襟到邻居家喧谎去了,估摸着时间大概差不多了,就该回家了,那时候没有闹钟、手表的时间概念,不知道夜晚的具体时间,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母亲只管看冬夜天空上三星的位置就知道大概时间,该回家睡觉去了,现在我才在网上查到,冬夜的三星是猎户座,最好认的一个星座,当然,现在人们的时间概念,不再去观天上的三星的位置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穷的没有什么闹钟之类的,更别说手表了,手表算是当时姑娘嫁妆的三大件,相当于现在新娘出嫁的嫁妆汽车一样,那时候的嫁妆三大件,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三大件,是当时最奢侈的嫁妆,好多家庭为此付出全家人多年的积蓄,也置办不起这三大件。

我高中毕业考试的时候,没有手表看时间,一家人只有大嫂出嫁时陪的嫁妆机械手表,为了考试掌握答题时间,我想了半天想通过大哥借用大嫂的手表用用,大哥向大嫂借到了手表,但我只戴了约20分钟时间,大哥又找了个什么理由说大嫂要着呢,我无奈只好还了手表,当年的高考还是照列考了,只是凭感觉掌握答题时间的。

后来,我上班了,有了个人收入的其中一件事情,是给大哥买了一双皮鞋,因为大哥找对象的时候买不起皮鞋,大哥为了体面将一双穿了多年,外表磨光了的翻毛皮鞋,擦上黑鞋油来武装打扮自己,以迎合姑娘眼中的形象,这件事情也深深的刺痛着我的心,为此,我挣到工资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给大哥买了一双皮鞋,再后来我又购置了一辆自行车,我将原来的自行车送给大哥的儿子上学用了。因为从我自己的经历,我知道农村的孩子上学实在太艰难了,大侄子当时上学跟我曾经一样的困难。

过去的人们没有钟表,掌握时间也有一套办法。那时候有个《高玉宝》的故事书,书中讲述一个叫周扒皮的地主,为了让长工多为他家干活,他每天在大公鸡打鸣之前,早早起床到自家的鸡窝边模仿公鸡打鸣儿,它一打鸣,惊动了鸡窝里的其它公鸡,误以为该打鸣的时辰到了,也就顺从地跟着一起打鸣起来,这时,他便又来到长工们的住处,吆喝长工们起床下地干活,有细心的长工夜里小解,发现了财主的这个秘密,长工们一合计,有天早晨潜伏到鸡窝外围,等到财主来到鸡窝边刚蹲下,长工们便轮起棍棒让周扒皮美美的当了一回窃贼,吃了哑巴亏的周扒皮也不敢四处声张,而周扒皮却成了半夜鸡叫,坑害雇工的一个代名词。

这个故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早先的人们由于科技落后,在没有钟表的时候,只能依靠这种原始的自然现象来掌握判断时间。

大人们当时瞌睡轻也少,母亲一般是鸡叫三遍的时候要起床生火做饭,凭我当时的感觉,由于我常常晚上借着油灯爬在炕上看书到深夜,我也不知道是几点了,但我自己总结出,除了公鸡叫鸣报时间,其实那个公驴在夜晚也打鸣报时,公驴报时,其实既勤奋又准时,从不误报,每到一个小时,生产队的公驴就咧开大嘴,嗷嚎嗷嚎地扯展嗓门大吼几声,我记住他嚎叫的次数了,也就大概算出夜里几点了,该休息入睡了。

白天在家里,可以在院子里撮上一把土,插根席棍,在土堆的周围画上像钟表盘刻度似的均匀的印记,查看席棍太阳的阴影在地上的刻度,来掌握大概时间。

后来经验更加丰富了,比如像冬日的阳光,透过屋子的窗户或门缝照在屋子里面的某个位置,也可以作为衡量时间的标识。

回忆这些过往的琐事,仍然历历在目,现在感觉那时我们的这些做法很是原始,但确实是我们实实在在的亲身阅历,仅从这一点可以说,我们也是从原始社会,一下子蹦极跳跨越来到了现代高科技、电子信息化时代。我为能够生活在这个新时代感到荣幸和知足。

那时候只有学校里有一个闹钟,记得小学的时候,校园的沙枣树上挂着一根约半米长轧断了的钢轨,只有初中大点儿的学生,才有资格轮流值日每天查看老师房间里的闹钟,然后敲打树上的挂钟传令全校师生上下课,敲打闹钟的值日生,凭感觉在课堂上课的时候,可以不给讲课老师打招呼,出入到指定挂钟处查看时间,随着叮叮当当敲打钟声,发出上下课的指令。同样生产队上工,也是由队长敲打挂在小队房檐下面的一块钢轨,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传令社员出门下地劳动。

二十二

小学时期体育课堂也曾玩丢手娟的游戏,球类较少,就玩接力赛跑,武术体操,滚铁环,踢毽子,瘸方、抓芽儿(玩指头大的石子)、丢窝窝(将石子挨窝窝摆弄)、钻烟囱(类同于象棋的游戏)等项目,我尤其喜欢滚铁环,家里当时有个二指宽的铁环,好像是从早先牛轱辘车轴上拆下来的,每天放学回家以后,我都要滚上铁环到田间给猪拔草,天长日久,滚铁环的技能很高,不论多窄的地耕垄上我都能顺利通过,一次不慎将铁环顺坡滚到了抽水机坑了,水很深,清澈见底,能看见铁环掉进水底的位置,无法取出很是失落,于是我用家里丈把长的煨炕灰扒,才把铁环从数米深的水里打涝上来,心里自然踏实了。我也喜欢瘸方,和刘姓同学天天课间或午间一起瘸方,这也算一种游戏吧,在地上画上规则的方格,一人一块巴掌大的石板块,将石板块丢在方格里面,一条腿提起,一条腿瘸着,将石板块从方格里面挨格踢出来,谁的技能高谁就先从所有规定的方格里面将石板块踢出来。那时候生活困难,学生中午回家多是炒几把麦子装口袋充饥,一方面父亲忙于农活,一方面家里缺粮也没有备着吃的午饭,于是,多时带上几把炒熟的麦子,中午便早早地到学校和同学瘸方了,时间长了,瘸方踢破了鞋尖少不了母亲的指责训斥。不感兴趣的是打篮球,也许是我的行动迟缓,抑或是我的手脚不太灵敏,好多次打篮球时,篮球直接戳在我的手指上,或者挫在我的手指尖上,导致手指肿疼或指甲缝隙处肉挫裂疼痛难忍,另外,那时球场都是土,跑来跑去操场被踩地到处是塘土包,球也被缠成了土蛋蛋,弄的满身都是土,我也不喜欢抢球夺来夺去的打斗场面。于是便远离了篮球。四年级的时候,也跟着一位施东林的武威师范毕业的体育老师玩过一段时间排球,打排球倒也喜欢,可是到了冬天,排球的土也容易弄脏衣服不说,球打在胳膊上和手上也很疼痛,手上容易裂口坐垢痂,很是不爽只好远离。足球倒是在体育课上跑上一阵追逐玩耍,足球课堂一般都是老师带全班同学到学校周边生产队的打麦场上活动,选一块宽敞的平地,两头分别放两块石头做球门。同学们便分两队追逐着踢足球,我喜欢长跑,追着球跑来跑去,感觉踢足球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

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穿过棉鞋,都是穿着单薄的布鞋,穿着父亲织得毛线袜子过冬天。那时候的毽子是用方格的古币麻钱和山羊毛自制的。穿这样单薄的布鞋踢三四个麻钱摞在一起的毽子,踢了几次打的脚趾和脚背好疼,于是也远离了踢毽子,倒是现在喜欢上了轻便耐用,便于携带,弹性极好,室内户外均可健身的羽毛毽球运动。

二十三

76年9月9日下午四点多学校的大喇叭报道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消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于当天凌晨0时10分在北京逝世。消息在播放的同时,我和五 年级全班同学,全都沉浸在一片痛哭声之中,至深的感觉就是,没有毛主席往后中国的日子怎么个过法?!越想越哭,越哭越想,之后的几天,大队院子中间屋子里设了毛主席灵堂,我们学生每天都到灵堂参加掉念活动,一直到9月18日全校学生集体排队,冒着苍天泣涕的毛毛细雨,到县城芦阳设的毛主席灵堂祭拜,哀乐低回,山河呜咽。全县各界的悼唁群众汇成一排长长的队伍,将全县所有的花圈,集中到芦阳县城北边的城梁山顶集中焚烧后,悼念活动即告结束。一个时代至此画上了句号。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81174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