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大麦植发上市隐忧:真假微针,研发投入不及营销零头

美妆资讯
大麦植发上市隐忧:真假微针,研发投入不及营销零头

作者 | 张清越

来源 | 产业科技

大麦植发(以下简称“大麦”)已于近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主板上市。如果上市顺利,大麦有望成为雍禾之后的第二家植发上市公司。

就大麦置身的植发赛道而言,目前植发领域缺乏行业标准,植发机构营销重于研发,惯于制造独一无二的技术噱头。当消费者面对包括3D植发、微针植发等技术名目时,往往难以作出取舍。

大麦主打的微针技术,存在过度包装争议。大麦在宣传时称,“微针专利”、“24小时可洗头”、“微针=种植笔”等,实际上微针属于一种种植器械,并非技术标准本身,不少植发机构也采用了该类种植器械。

作为市占率第二的植发连锁机构,大麦近两年均实现盈利,2020至2021年的净利润分别为6956万元和6612万元。盈利同时,大麦的营收结构也出现调整,逐步提升非手术固发及养发业务占比。

如今,摆在大麦面前不只有业务转型和扩张压力,还涉及营销和技术包装上的瑕疵。告别砸钱营销依存症,把消费者保护放在首位,才是大麦应该锚定的方向。

真假微针

种植器械被宣传成“最先进技术”,微针仍是FUE的衍生包装。

大麦招股书中提到,目前中国的植发市场主要使用FUE植发技术,包括毛囊单位抽取、使用1.0至1.5毫米的宝石刀在头皮上开切口,及使用镊子将切口撑开以植入种植物三个步骤。2006年,微针植发技术由集团创始人首次引入中国,使用0.6至1.0毫米的种植笔植发。

在大麦看来,微针植发可保护毛囊,缩小创口并加快术后恢复过程。与其他技术相比,微针技术是一种精细的微创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创口及减轻患者的疼痛。

大麦客服向“产业科技”解释,微针原理是把毛囊装置在微针器械中,通过器械刺破皮肤,用器械的管壁保护毛囊输送到皮下。“微针技术是大麦的专利,并非FUE技术,其他家不是真正的微针植发技术。”

微针植发究竟属不属于FUE范畴?雍禾植发客服称,目前市面上的植发技术,包括宝石刀、微针、种植笔等,都属于FUE技术,微针本身不是技术,是种植器械。碧莲盛植发客服则表示,微针不属于FUE技术,FUE一般采用宝石刀器械。

微针技术有包装噱头嫌疑。在央视《生活圈》节目中,中日友好医院的皮肤病与性病科主任医师杨顶权提到:“我们的植发技术,本质上讲就是两项——FUT和FUE,夸张的3D、微针等,都是一种噱头。”

美团医美的植发科普指出,目前主流的植发技术为微创FUE技术,各个机构在操作工具和手法上,又衍生出对应不同的包装,像SHT、BHT、3D植发、不剃发植发技术等。据此可推测,大麦的微针技术,也属于FUE衍生的技术包装。

对于微针技术的器械,各家植发机构给出的答案不一。

大麦宣传微针等于种植笔,但有机构称微针和种植笔有所区别。大麦客服表示,微针分“真微针”和“假微针”,“真微针”是一种种植技术,把毛囊装置在微针器械中,通过器械刺破皮肤,用器械的管壁保护毛囊输送到皮下。“假微针”只是一种打孔的器械,打完孔,用镊子夹取毛囊进行种植。毛囊在无任何保护下被放到打好的孔内。

“种植笔是把毛囊压入头皮植入,植发过程中毛囊方向和角度不易控制、毛囊损耗大、暴露时间长,影响毛囊成活率。微针的规格在0.5-0.9mm,能弥补种植笔缺陷,操作过程是针头打孔,镊子植入,即插即种。”一家头部植发平台客服称。

抛开手术效果,再多的技术营销都无实际意义。对消费者而言,重要的不是“真假微针”,而是手术效果。消费者不会过多纠结每种技术的本质,更在乎能否获得浓密的头发。

从技术投入上看,大麦所标榜的最先进植发技术,缺乏较高的研发投入支撑。2019年至2021年,大麦的营销及分销开支分别为5亿元、3.99亿元、5.2亿元,同期研发费用为645.8万元、460.1万元及478.4万元。大麦在技术上的投入远不及营销。

标准缺失

多家机构营销、术后效果口径不一,反映出我国植发市场标准待完善。

植发市场增长空间较大。《2022年中国消费医疗系列报告:植发行业活报告》显示,按销售额统计,2021年正规植发市场终端销售额达到237.1亿元,2017到2021年复合增长率是24.5%,中国饱受脱发困扰的人数已超2.5亿。

企查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现存植发相关企业超1100家,从注册量上来看,近5年间,年均注册量已突破159家。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市场混乱难以避免。

过度营销,侵犯消费者权益。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大麦宣称为周女士免费种植200个单位,结果手术时,大麦为让周女士强制种植发际线(2000个单位),直接剃掉后脑勺一大块头发,严重影响了周女士的后续工作。之后大麦表示赔偿周女士免费种植发际线,周女士表示不接受,因为此前的试种效果不好。

出现此问题的机构不只大麦一家。曾在新生植发接受植发服务的乔先生称,“植发完没多久头发就开始掉,越掉越多,根本达不到合同承诺的95%以上毛囊成活率。”随后新生植发邀请乔先生二次植发,但乔先生表示,第二次的效果比第一次更差。

大麦、新生植发等植发机构宣传的“95%以上毛囊成活率”,其实是一个难以计算的概念。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皮肤科主任吴良才表示,临床上很难鉴定毛囊成活率,毛发移植多数不是在寸毛不生的头皮上进行的,无法直观计算毛囊成活数量。

营销泛滥、技术包装、手术效果难保障,植发市场顽疾待治。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2396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