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读《论语》品孔子教育思想中人的全面发展观

美妆资讯
读《论语》品孔子教育思想中人的全面发展观

21世纪,随着孔子以及儒学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论语》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承与弘扬。我在这儿要论及的是《论语》中所体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其实也正是这些年教育界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观。这些观念,尽管已过去几千年,但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可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一、有教无类,奠定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面向全体。

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源起于孔子。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求学的。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他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有教无类本意就是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氏族,人人都有权利接受平等的教育。这应当说是最早的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的发端。

孔子很好地践行了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他将就学的门槛定得很低: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这样的条件基本做到了面向平民大众。于是,孔子的弟子几乎遍及所有诸侯国,而且出身也各不相同。相传孔子一生弟子不下三千,名载后史的有七十二人,只有鲁的南宫敬叔、孟懿子,宋国的司马牛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弟子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据史料记载,子路冠雄鸡,佩猳豚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看就不是名门望族出身;公晳哀闾巷人也,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史记·游侠列传》)生活一直困顿;曾参为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子张是鲁之鄙家。《论语》中也提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甚至死后都有棺无椁;仲弓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子路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可见他们都是清贫之人。当时有人曾对孔子如此有教无类提出质疑: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木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由此可见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开放程度。就是在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孔子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将教育对象扩大到广大平民,培养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面向全体。

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育面向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意即以道为目标,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以六艺为基本内容,旨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孔子把仁德摆在了人全面发展的首位。在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动荡变革的时代,孔子施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行自己以仁德为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他认为只有培养有仁德的志士仁人志于道,才能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仁德。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他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在孔子看来,加强自我修养,做有仁德之人是做人、处世、治国之根本;而培养仁德之人,应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那么,仁德又有哪些具体要求、如何才算有仁德之人呢?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篇)。这是颜渊问及仁的问题时孔子的解答。 。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孔子所称道的仁德中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信。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当子张问及如何才能使自己处处行得通时,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可见信的重要地位。

孔子十分重视仁德修养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这首先可以从《论语》中孔子论成人的言论中得以体现。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于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在这里,孔子认为,在知、情、勇、艺、文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才是成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

孔子还说:君子不器。 即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而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

孔子还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具备外在的气质,做到内外一致,表里如一,全面和谐地发展。

正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孔子强调知、仁、勇三者的统一,以培养学习者成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究其根本,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德(仁)、智(知)、体(勇)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吗?由此可见孔子教学指导思想是何等的先进。

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孔子十分重视教育内容的筛选。子曰: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可见,诗、礼、乐是孔子施教的三项基本内容。诗,可以知事、通理;礼,可以规范所行,修身养性;乐,可以明志,怡情。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而设。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另子有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论语》述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颜渊)等,都可看出孔子在选择教育内容、促进弟子全面发展所做的努力。

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在成人的教育中,孔子采取了极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是善于激趣导行。孔子不但自己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即使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而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而且倡导学生乐学、善学。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述而)而且在教学中,孔子也善于激发调动弟子的学习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乐学的境地,使他们学起来感到轻松愉悦,欲罢不能(《子罕》)。

二是讲究教学方法。

方法一 ——循循善诱。

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此处颜渊除了推崇自己的老师学问与道德高不可攀,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

那么,孔子是如何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呢?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教育学生说自己之所以学识渊博,不是生而知之,而在于好古学且勤奋刻苦,善于思索,从而激励学生们树立信心,发愤努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精神已十分可贵,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能够教育学生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还能以不善者为师,择善从,其不善改。教导之言看似简浅,字字都蕴含着大深奥,句句都给弟子以启迪,使弟子们受益终生。

方法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孔子正是用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打开了弟子们的心智,使他们能够游弋学海,不断自觉地探求新知。

三是重视教给学法。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孔子教导学生学习不但要经常温习、练习,还要从中知新,并且认为这才是最关键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求学生聪敏而又不失努力勤奋,多知也要虚心请教他人,哪怕是请教看来不如自己有才能的人,促使学生善于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读死书,而不善于动脑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而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因为疑惑而无所得。因此,应该做到学与思结合。另外,《论语》中所提到的学习方法还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博学而笃志等等。

四是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

孔子教育学生学习要循序渐进。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打比方,说明学习不能功亏一篑,要持之以恒。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并以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子路》),告诫学生学习不能急于求成。

孔子要求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次,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在这里孔子对颜回能做到闻一知十、对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大加赞赏,充分说明了孔子对弟子举一反三能力的重视。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从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的话中不难看出,孔子对于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质疑和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是十分不满的。他希望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能够开动脑筋,对老师所讲应当有所发挥,有所创新。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 子夏如是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孔子也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孔子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也就是是要学以致用,将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五是注意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施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孔子向来认为,人生来就有智力和能力上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因材施教。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弟子,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解答,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孔子的全面发展观,以及基于人格塑造基础上的有效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思想、方法,值得我们在探索素质教育之路上很好地继承、发掘、实践与弘扬。

注:文为山间清溪原创,也参考过大量史料资料。图片来自网络。先谢过如有不妥私信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85737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