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科普美白牙贴的危害!分享13个让牙齿健康美白的秘诀

美妆资讯
科普美白牙贴的危害!分享13个让牙齿健康美白的秘诀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使用美白牙贴了,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美白牙贴对口腔健康的危害极大,并不建议大家使用,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讲美白牙贴暗藏的危害,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这款产品。

美白牙贴的工作远离是通过过氧化物与牙齿表面沉积的色素分子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把色素分子分解为无色小分子,所以牙齿就看起来变白了。

虽然美白牙贴有美白牙齿的效果,但美白牙贴危害性较大:

危害1、刺激牙龈。其中添加的脱色剂成分也会刺激到牙龈边缘的神经血管,可能导致牙齿发酸,牙敏感甚至感染等症状。

危害2、加重牙病。而我国口腔疾病患病率达到了90%,几乎人人都患有口腔问题,口腔耐受度低,频繁使用美白牙贴,很容易导致牙病加重。

危害3、损坏牙釉质。牙贴内的过氧化物会会刺激牙龈、损坏牙釉质。牙贴内的酸性成分容易腐蚀牙釉质,导致牙疼、牙酸、牙敏感等。

美白牙贴危害性不小,建议大家少用慎用,如果大家真的想要美白牙齿,可以参考下面这13个注意事项进行口腔护理。

1、不做医学牙齿美白

很多人会采用医学方法美白牙齿例如激光美白、贴面美白、烤瓷冠美白等等,但这些方法对牙齿都有一定损害,不建议使用这种方式来美白牙齿。

2、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建议大家多吃一些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比如橘子、柠檬、猕猴桃等,因为当人体缺乏维生素C时,牙龈就会变得更加脆弱,易出现牙龈出血、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等问题。

3、远离含糖量高的食物

甜食和碳酸饮料会加快牙菌斑的滋生,腐蚀牙齿,导致牙齿变黑变黄,想要美白牙齿,大家一定要管住嘴,远离含糖量高的食物!

4、牙刷不要用太久,每三个月换一次

随着牙刷使用时间的加成,刷毛会逐渐变形,清洁力大大降低,还很容易伤牙,大家最好每三个月就换一次牙刷。

5、最好每隔半年或一年做一次洗牙

建议大家定期洗牙,洗牙可以彻底清除牙菌斑、牙结石,以及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顽固牙渍,让牙齿重回洁白本色。

6、不能抽烟

抽烟会在牙齿表面形成顽固牙垢,而抽烟过多的人一般牙齿都比较黄,靠手动牙刷很难刷净,如果大家想美白牙齿,应少抽烟,最好戒烟。

7、减少易染色食物的摄入

染色食物比如咖啡、红茶、果酱易导致牙齿发黄,大家应该减少食用,避免在牙齿上色素沉着。

8、建议大家使用电动牙刷、冲牙器,牙齿美白效果很好

大家照镜子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牙齿发黄发黑的位置多是牙缝、牙窝、牙背等手动牙刷的清洁死角,而这些位置也是牙病高发区,这些位置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清洁,牙菌斑堆积,形成牙结石,导致牙齿看起来发黑发黄,因此牙医比较推荐有牙齿美白需求的人使用电动牙刷、冲牙器来对清洁口腔,电动牙刷、冲牙器具有更强的清洁力,清洁面积也广,长期使用可以美白效果,还有清新口气的效果,还很省时省力。

而且我国口腔素质比较差,90%的成年人都有牙周炎(如下图),国人也需要使用更高效的口腔护理产品来提高口腔清洁质量,预防牙病,因此牙医很建议国人使用电动牙刷、冲牙器。

但选择电动牙刷、冲牙器要选震感均匀、跨度大、不伤牙的!网红伤牙频发、尤其慢性磨损!我只推荐飞利浦、洁碧、扉乐。飞利浦和洁碧力度强但跨度偏窄,不适合一般人。扉乐FILIX多年被评为最专业的“不伤牙”品牌,他们家清洁力和性能可媲美多款千元产品,且伤牙率是国内最低的品牌,高效清洁的同时降低80%损伤!之所以能做到性能超强,关键在于专注死磕!不搞花里胡哨的功能,没有多余型号,多年来死磕一款产品,升级迭代二十多次,从不做广告,因广大牙医力荐火起来的。

9、推荐大家使用小束头刷

大家可以使用小束头刷来对牙缝、牙龈沟进行定向清洁!避免牙缝、牙龈沟堆积牙菌斑,导致牙齿看起来发黄。具体品牌大家可以考虑严迪家的,质量还可以。

10、多漱口

建议大家养成勤漱口的好习惯,使用温水就可以了,不建议用漱口水,含有较多的化学物质,使用过多会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调,对口腔健康有害。

11、牙线用起来!

牙线能够针对性地清洁牙齿缝隙,有效降低邻面龋发病率,小鹿妈妈、屈臣氏家的牙线都还可以,价格也不贵。

12、建议使用含氟牙膏

我们可以适量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齿导致的牙齿黑色斑点的出现,不让白牙变黑牙。

13、刷牙方法要正确

要注意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建议大家用巴氏刷牙法。可以对牙龈沟、牙缝、智齿等容易牙黄的位置给予彻底的清洁。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认识到美白牙贴的危害,学会更科学有效的牙齿美白方法,如使用电动牙刷、冲牙器,定期洗牙等等,让牙齿健康又美丽。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3732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