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3招制敌!一个外资总代理商对线上发起的抢客反击战

美妆资讯
3招制敌!一个外资总代理商对线上发起的抢客反击战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只有增加与顾客的互动和顾客忠诚度,会员平台、会员资料才能发挥实质价值。围绕这个思路,一场隐形的电商反击战如火如荼展开了

文/《销售与市场》 易秀峰

时势造英雄。

化妆品市场,因踏准行业发展脉搏而有所建树的品牌不少。譬如与化妆品专营店相互促进发展的自然堂、珀莱雅、丸美等品牌,因为专营店渠道而成长为行业内活跃的力量。

而电子商务,已成为下一个趋势。

A公司是M品牌的中国大陆总经销商。M品牌是原产于欧洲的高端化妆品,定位于专业护肤,在中国大陆主要销售渠道为高端日化专营店与大型美容SPA会所。十几年来,M品牌已成为高端护肤领域的知名品牌,而作为其总经销商,A公司也成为行业的知名企业,颇有影响力。

当天猫淘宝来了,当京东来了,当电商成为无法拒绝的一股潮流时,A公司也决定乘发展大势,将企业推上新的高度。

然而经过一番调查、几番讨论,纠结的是,A公司经销的M品牌不但暂时开展不了电商项目,还不得不打一场电商反击战。

原因何在?

其一,品牌厂家暂时不给予A公司网络销售授权,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其二,淘宝上众多M品牌卖家,均以5折甚至更低价格在销售M品牌产品,据第三方监测软件显示,其年度成交额在2000万元以上(零售金额则在5000万元以上)。尤其重要的是,其中销量最大的一家淘宝店,其产品并没有从A公司进货,而是从国外代购的,一些品类甚至A公司都没有引进。

A公司不得不奋起反击的另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众多合作伙伴纷纷质问,网络上的低价产品怎么回事?从何而来?如何解决?

一句话,A公司还想不想干了?

抗议无效

虽然还未涉足电商,但A公司毕竟经营化妆品十几年,做起事情来还是很有条理的:

首先,A公司第N次向渠道合作伙伴发出通告,联合渠道终端掀起声势浩大的打假活动,并在官网首页严正声明,对网络窜货及售假予以坚决抵制,并保留法律追诉的权利。合作伙伴不免抱怨又是老一套,雷声大雨点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好歹A公司的态度是明确的。

然后,A公司与众多淘宝卖家联系,要求停止非授权产品的网络销售,同时发出言辞严厉的的律师函,意为正规商谈解决不了将通过法律途径交涉。可是众多淘宝卖家也是经惯了风雨,压根儿就不理睬,那些律师函估计早被扔进了垃圾篓里。

A公司惊讶于网络销售的猖獗,以及其背后流失的利润,还是下定决心要堵住网络漏洞。商家联系不上,便向阿里巴巴投诉,指出网上销售产品无A公司授权,甚至存在假货可能。阿里回复云:众多商家销售之产品,均为其个人购买的产品再在网上售卖,因而其所有权已归属个人,故别人无权干涉;至于假货,如A公司买到假货,请走网上投诉流程。A公司除了骂娘,毫无办法。

折腾来折腾去,“维权战”无果而终。

于是一场头脑风暴在A公司展开:针对传统渠道与网络销售的现状,请公司全体员工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以帮助公司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A公司董事长亲自上阵督战,几番纠结过后,综合集体智慧,A公司决定在无法解决外部难题的情况下,从企业与渠道入手,通过三个方面的反击策略实施,展开一场隐形的电商反击战,并借此机会实现企业“由产品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标准化经营转变、由经验式经营向数据化经营转变”的“三个转变”目标。

反击一:找到低成本支点,才能撬动服务杠杆

A公司认为,首先要搞清楚,消费者为什么一定要来自己的终端消费?

是因为需要?消费者来日化专营店购买产品,或到美容会所享受服务,的确是因为护肤需求,但显然护肤不像洗澡、捏脚一样,现在网络上的护肤品一大把。

是因为打折?君不见,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到处是活动,到处是促销。你打折再厉害,能有网络价格战厉害吗?网上的护肤品,甚至把价格打到1折(可能掺假),这对零售终端来说,怎么活?

是因为炫耀?就像兰蔻的消费者不是因为非兰蔻产品不用,而是因为她的社交圈子里的人都在用,所以不用兰蔻就低人一等。但现在还有几个人把护肤品拿出来炫耀呢?

所以,答案只有“服务”。

消费者是在需要解决皮肤问题的基础之上,因为满足于终端的服务才会坚持到店消费的。服务,是使其得到产品基本需求之上的有关于享受、炫耀、休闲、疗养等多目的于一体的综合概述。

也就是说,服务有“好坏”之分。因为服务好,消费者才会“宾至如归”而“不得不归”。

如何才能服务好?是根据消费路径各个环节所承载的期望而使之得到相应的满足,所以消费者才会觉得你的服务好。所以,A公司结合十几年的行业经验,帮助终端建立一整套从“到店前预约、进店时接待、店中操作服务、离店后跟踪”的标准化流程,并为每一个环节设定了细致而生动的服务标准,以此来给予消费者超出期望的满足。

譬如在美容会所,很多消费者做面部护理时,一般都会在美容师操作的过程中睡一会儿。但是美容会所每张床位都会有相应的预约时间安排,如果客人一直睡在那里,将打乱美容会所的预约流程,影响到其他客人的安排;可你如果生硬地叫醒客人,只会让客人不悦。怎么办?

所以,只有规范操作流程,在美容师的护理流程完成以后,通过柔性的肩背按摩手法,轻轻地将消费者上半身抬起,再配以适合力度的拍打,不仅让消费者清醒过来,还增加了相应的肩背服务项目,让消费者不仅不埋怨,反而得到更多的满足。

众多终端反映,仅此一项标准的建立与改进,就让消费者对店家的印象大为改观,吸引了顾客的主动预约。

有人担心,终端提升服务水平,是不是就意味着终端成本的增加呢?

A公司的答案是,未必。

A公司给终端引入的应对方法是:一是加强员工的培训,通过规范执行标准来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建立内部服务目标PK机制,设立服务标兵,通过有效的奖惩措施,促进员工增强服务意识,员工勤奋起来了,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也就增加了;三是建立公众承诺与举报制度,引入顾客评分制,倒逼员工提升服务质量。

A公司提出的是“服务杠杆”的概念。通过服务支点的设立,只有服务尺度更长加上服务力度更强,才能通过服务来撬动更大的业绩。

“服务杠杆”的效果,并不取决于成本,而是取决于态度和用心。

反击二:服务也追新

服务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化不是呆板的教条。

对于实体门店来说,服务就是产品,门店服务也需要像门店代理的产品那样及时更新、升级,“服务产品化”,是实体门店的发展趋势。

就像二十年前,海尔安装师傅上门服务时自带鞋套甚至自扔垃圾,为“海尔服务好”赚得了声誉,如果今天还是这一套,估计人们早把海尔忘光了。

所以,必须建立服务项目定期更新机制,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甚至超越消费者期望。

A公司向渠道承诺,每一年将帮助终端开发至少两个新的服务项目,以满足日化专营店与美容会所消费者的成长需求。这些新项目将以产品为依托,通过增加服务手段、赠品或改变服务方式等,来实现项目升级与更新。

以零售为主旨的日化专营店也可以升级服务?众多专营店都曾经试图通过加强服务来提升价值,可最后都不了了之,譬如前店后院的出现及衰退,就是明显的例证。但A公司认为,日化专营店依赖买赠、低价只会更加没有出路,做服务依然拥有显著的“杀伤力”。

比如,针对现时雾霾现象严重,肌肤长期暴露于不健康空气中所经受的伤害,A公司在日化专营店推出抗霾套盒与服务指引,并提出了“清洁、补氧、激活”三段抗霾小手册,同时通过短信、微信贴心指导消费者的“抗霾行动”,甚至还为每一位消费者准备了抗霾口罩。

这类“产品+服务”的项目销售形式,对消费者来说回报超值,对终端来说产品得以组合销售、增加了会员维护的途径。

当然,它也会对网络低价形成有效反击。因为产品与项目之间,很难产生直接的对比。

服务项目的定期更新,得到了终端的欢迎。因为他们也看到了两个现实问题,却一直无力解决:

一,消费者总在寻找不断满足自己新视野、新喜好的产品或服务。众多老品牌没能及时更新产品与服务,导致忠诚消费者不断流失,而新消费者又不愿意买账,最终业绩下滑。

二,终端自身囿于个体的力量,没有能力实现项目更新,现在A公司能够主动帮助各终端达成这一目标,甚至是根据终端的情况予以量身定制,自然是皆大欢喜。

反击三:会员管理向“会员黏性”探进

A公司作为一家经销商,曾经的思想就是既不管产品的开发,也不管产品的销售,只要做好产品的引进与供应就行了,至于产品到底去了哪里,卖给了谁,都管不着,也不能管。

但是A公司意识到,是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经营方式的时候了,会员管理与互联网工具的结合,势在必行。

A公司为每一个产品制作了一个“身份证”,也就是粘贴于产品包装上的小小二维码。每个二维码都是独一无二的,包含着该支产品的价格、编码、渠道流动数据等。凭此二维码,消费者可以查询产品真伪,A公司则可以清楚地知道该产品是流向哪个市场,经过哪个终端卖出去了。

以二维码为依托,A公司为M品牌构建了一个会员平台(二维码+会员网站+数据库+物流系统的集成)。

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登录品牌专属网络会员平台,凭专属密码进入个人账户并获得消费积分,还可以阅读护肤资讯,了解最新产品信息,参加活动抽奖等,甚至直接与品牌厂家沟通,享受私人定制服务(A公司在网络平台上开放了定制护肤品的功能,消费者填写问卷并完成远程检测,品牌厂家可以为消费者量身定制相应的护肤产品)。

A公司通过整理分析会员数据,既可以帮助改进终端的服务流程、服务创新等,又可以帮助搜集产品意见,回馈给品牌厂家,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窜货行为,一举多得。

随着会员平台的逐步完善,下一步A公司计划依托会员体系,帮助门店实现真正的“会员营销”——从“人与物”的交易关系,转向“人与人”的朋友关系,展开更深层次的“粉丝营销”。

原因很简单,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目光需要聚焦到“消费者黏性”上面,只有增加与粉丝的互动,只有增加了粉丝忠诚度,会员平台、会员资料才能发挥实质价值。如果没有“黏性”,“数量”只是散沙;而有了“黏性”,不愁没有“数量”。

以上三个反击如火如荼、不断深入,M品牌的终端声势渐起,销售不退反进。

一段时间之后,A公司负责跟踪网络销售的人员惊讶地向董事长汇报:网店的销量也进一步增长了,这该怎么办啊?

接过这份报告,董事长反问一句:电商可怕吗?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49538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