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张伯驹逛青楼,为抢出一妓不惜得罪国军中将,5年后此女享誉世界

美妆资讯
张伯驹逛青楼,为抢出一妓不惜得罪国军中将,5年后此女享誉世界

网上流行一句话,说“男人至死是少年”,也许身体年龄已过半百,可是每个男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永远长不大的顽童。或许在狗血的生活中,坚韧的面具之下,这个小男孩才是男人最真实的自我。

玩儿,是男人一辈子乐此不疲的追求,每个阶段的“玩具”有所不同,相同的却是永恒不变的快乐。小时候玩泥巴,长大些玩积木,青春期玩游戏,有钱了玩跑车,功成名就玩古董字画。玩得开心,玩出名堂,必定是个人人艳羡的成功男人。

捐出“半座故宫”的张家大少

今天我要说的大玩家,他的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玩的境界却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人向北京故宫博物院捐献了8件国宝级文物,几乎等同于“半座故宫”,他便是中华第一收藏家——张伯驹。

1898年2月12日,张伯驹出生在河南项城,原名张家琪。他的伯父张镇芳在袁世凯麾下担任要职,因为膝下无儿,后将年幼的张伯驹过继。由于出身显赫,家境富贵,张伯驹打小就见多识广,要什么有什么,在大多数人为生计奔波的时候,他每天思考的都是怎么玩得开心,怎么弄到稀罕玩意,是远近闻名的“张家大少”。

张伯驹先后在天津新书学院和法政学堂读书,在此期间,他流露出对古文、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天赋和努力成就了张扎实的国学根基。传承经典的同时,张伯驹也对新学十分上心,关心时政和世界局势。几年后,小小年纪的张伯驹就学贯中西,眼界高远,同龄人已经难以望其项背。

所以,在20世纪初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他选择了中立,既没有参与无产阶级革命,也没有替资产阶级挡枪,如世外高人般云游四海,做了一位乱世中的逍遥客。1931年,张伯驹因为喜爱京剧艺术,希望将其发扬光大,遂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等人合办“北平国剧协会”。张伯驹亲自带团全国巡演,在他的全力推广下,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京剧忠实票友。

才子偶遇佳人 千里马盼来伯乐

1935年,张伯驹来到上海闲游,一位朋友来访,聊到上海一家青楼有位奇女子,不但会弹奏琵琶,绘画也是一绝。张伯驹顿时两眼放光,他本就是风雅之人,喜欢与才女交往,便立刻拉着朋友启程,要去夜访青楼。

此时张伯驹37岁,有三房姨太,只是这几位太太都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典型代表,过日子还行,与张伯驹实在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张伯驹真正想要的是与心爱之人心灵的契合,所以当他揭开门帘见到潘素怀抱琵琶,姿色俏丽,惊为天人,一颗激动的心怦怦乱跳,而潘素也被张伯驹的儒雅才情打动,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确立了恋爱关系。

潘素毕竟曾是青楼花魁,过往欠下了不少的风流债。跟张伯驹相遇之前,有一位国民党中将臧卓就曾许诺要立潘素为妾,如今潘素又跟张伯驹相恋,麻烦便接踵而至。

臧卓为防止二人私会,派人把潘素从妓院带出,关在一品香酒店内,严加看守。张伯驹寻不见潘素急的抓心挠肝,知道是臧卓从中作梗,立即设法解救。在他眼里国民党中将根本不值一提,乱世之中,没什么比金钱说服力更强,于是他花重金买通了看守潘素的卫兵,将人带了出来,也算正式给潘素赎身。就这样,潘素嫁给了比她大19岁的张伯驹,成了他的第四任妻子。

作为张伯驹的精神伴侣,潘素的婚后生活无比丰富多彩,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张带着她游遍名山大川,领略各地美景,品尝特色美味。每到景色绝美之处,潘素总会借着灵感作画,一画就是大半天。张伯驹只是静静坐在一旁,看着心爱女子认真创作的模样,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无聊。

张伯驹将潘素的绘画天赋视若珍宝,在他的大力引荐之下,21岁的潘素得以拜入朱德甫门下学习花鸟画。之后,潘素又分别跟随4位书画大家学习,冰雪聪明的她将各门派绘画技艺融会贯通,自成一派。

学画之余,潘素也跟着张伯驹和夏仁虎学习古文、诗词。张家丰富的家藏字画,都成了她学习的材料,潘素每天徜徉在艺术的殿堂,如海绵一般吸吮着养分,整个人都开始散发光彩。腹有诗书气自华,潘素的风尘气一扫而光,初识的人都觉得她就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往那一站不用说话,就能倾倒众生。

张伯驹慧眼独具 潘素终成大家

5年后,潘素已经在书画界崭露头角,尤其擅长工笔重彩山水,还与山水画大家张大千有过两次合作。潘素的作画生涯从此开始,长达半个世纪,她的作品以唐代时期的绘画风格为基础,博取众家之长,又增加了她本人的创新改良,独树一帜。不过她的绘画作品真正成熟乃至享誉世界,还是解放以后的事情。

1949年,潘素拿出自己部分作品和张家典藏的书画,在燕京大学贝公楼举办书画展,这次画展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书画爱好者齐聚一堂。画展中的部分展品,例如《桂林伏波山》、《希夏邦马峰》等,除了被国内知名画集收录,还被送往芬兰、瑞典做巡回展出,一度引起当地轰动。

这一时期,潘素还与湖南籍美术家何香凝合作,举办了3次义卖活动,将义卖所得全部善款捐给抗美援朝前线。1952年,她又与3位德高望重的老画家合作了一本画册,为主席生日献寿。毛主席接到这份生日礼物后,非常喜爱,回赠专函表达谢意。

1952年,张伯驹已经与前三任妻子离婚,可以名正言顺地跟潘素双宿双飞了。张伯驹人如其名,不但抱得美人归,还做了她的伯乐,看到妻子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他比自己得了大奖还高兴。此时的张伯驹已经年过半百,老话说“五十而知天命”,他觉得在物质层面,自己这一生该得到的已经都得到了,再无所求,剩下的日子里应该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求得心灵的满足。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张伯驹费尽心思保住了自家积攒多年的珍贵藏品,解放后,他希望把部分藏品上交国家,供全国人民欣赏。一方面他算是为新中国的成立送出一份大礼,一方面也不用再担心这些珍贵的藏品在自己的手中丢失。

1956年,张潘夫妇把珍藏多年的8件国宝级文物捐给文化部,后藏于故宫博物院,包括:

西晋陆机《平复帖》卷、杜牧之《赠张好好诗》卷、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元代《千字文》等,其中《平复帖》和《游春图》均为故宫的镇馆之宝。

说起这幅《游春图》,当年可是清廷皇宫的藏品,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包含《游春图》在内的大批文物流落民间。得知这一消息后,作为主要负责“书画鉴定”工作的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张伯驹曾建议故宫博物院在黑市出高价回收。

只是当时的故宫并没有如此充裕的经费,只是从众多文物中挑了些“便宜货”,可即便是这些真假混杂的“便宜货”,后来经过考证,其中有价值的珍品也有四五百件之多,故宫博物院真的要感谢张伯驹的慧眼识珠。

尽管如此,张伯驹还是对故宫没有回收《游春图》耿耿于怀,为防止国宝外流遗失,张决定倾尽家财,欠下巨额外债买下此图,本来可以挥金如土的生活因此变得捉襟见肘。时过境迁,当故宫博物院有能力高价回购《游春图》的时候,张伯驹又决定无偿捐献出来,这种“赔本买卖”也许只有他们这对夫妻才做得出来吧。

张伯驹的大方当然少不了潘素的理解和支持,多年以来,潘素一直行走各地,寄情山水,对祖国壮美河山感情极深。所以,只要国家有需要,只要丈夫作出决定,她从无二话。与一般民妇捍卫私产的小爱不同,她的爱超越自我,一直关心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这份大爱正是潘素创作灵感的源泉,因为对祖国的这份执念,她始终笔耕不辍,坚持绘画创作。

1958年,潘素的《临吴历雪山图》被当做国礼赠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80年我国领导人赴日本正式访问,将潘素临摹的《游春图》当做国礼赠送日本天皇。这两次“国礼”的荣誉奠定了潘素在画界的江湖地位,也坚定了她“山水咏志、爱国画家”的初心。

1963年,在红学会即将举办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庆典活动之前,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曾邀请潘素做了一幅《黄叶山村入画图》。周先生看到作品后为其题词:

“潘素是张伯驹的夫人,专工宋派山水的画家。她下笔功力深厚,尤其擅长巨幅绘画,气势恢宏又不失细节,在女画家当中甚为罕见。”

1980年,北京美协举办了一次《张伯驹、潘素书画联展》,展品大部分都是两人的新作。其中有淡彩《江楼夜泊》、金笺墨笔《崂山观音瀑》,怀念周总理的《海思图》等50余幅作品,获得现场观众与书画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1983年,潘素的《峒关蒲雪》、《云峰秋林》和《台湾风光》在美国圣荷西市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市北桥大学艺术馆巡展;1984年4月23日,香港的《文汇报》刊登了潘素四幅代表作《衡山》、《杜甫诗意图》、《峨眉云海》、《云峰春江》;同年潘素将自己精心创作的金碧青绿山水《河山壮丽》赠送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们开会的时候,一抬头就能看到这幅长8尺、宽3尺,绢底金线,青松葱郁、群山环抱的书画佳作。

唐朝时期,日本和我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的国名日本也正是从武周时期开始启用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交流频繁,日本一直非常推崇唐宋的艺术。所以日本画界看到潘素的绘画作品后,无不被其瑰丽璀璨、趣谐情真的唐宋画风所震撼,潘素由此打开了日本市场。

上世纪90年代,潘素的画作就已经进入拍卖市场。1995年,她与张大千合作的《芭蕉仕女》评估价就高达25万元;2006年,潘素的《溪桥烟霭》以11万元成交;2009年,潘素与一众画家合作的《秋山盛景》拍出了15万元;2013年,潘素早年创作的《云峰春溪》拍出了24.6万元。在前不久的一次拍卖会上,潘素的《漓江风景》再创新高,拍出了32万元的高价。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张伯驹和潘素的组合堪称绝配,张伯驹有眼光有人脉,潘素有美貌有才情,两人互相成就,又相互依存。张伯驹是个热爱生活,充满生趣的男子,潘素的绘画风格深受其影响,让人一眼看去便心生豪迈之情,胸中阴郁之气一扫而空。另一方面潘素江南女子的诗情画意、含蓄内敛,也让素来放荡不羁的张伯驹寻到了心灵归宿,摆正了人生的方向,隐忍地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1980年,张伯驹的问题得到平反,闲不住的玩主再次出山,出任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院等职务。只可惜天不假年,1982年,84岁的张伯驹因病离开了人世。

在张伯驹的追悼大会上,邓颖超、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到场敬献花圈,怀念这位捐出半个故宫的中国第一收藏家。

1992年,77岁的潘素去世,两位爱国艺术家如今在天国重逢,用俯瞰的视角,继续绘制新时代中国的山水长卷。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46368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