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野钓黑坑鱼饵料诱食剂探索二十年经验分享第二篇

美妆资讯
野钓黑坑鱼饵料诱食剂探索二十年经验分享第二篇
2023-08-05

主题:从碎屑到氨基酸

水生动、植物死后,变成了含有营养物的碎屑。其中丙,谷等氨基酸,对卿,鲤有强烈的诱食效果,我们说它 “强烈”,是指剌激效率接近、达到或超过了 100%

关键词:丙氨酸、谷氨酸、营养型

我对诱食剂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研究员(院士,全国政协委员)的热情帮助和指导.翻开他借我阅读的《鱼类生态学》找到了鲫鱼食谱一一白洋淀鲫鱼食物组成调查表.这是中国鱼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在三年中,解剖了白洋淀191尾鲫鱼(从0岁~4岁的五个年龄段).发现肠管中共有19种食物。其中碎屑的出现率竟占73.08%.食物为:篦齿眼子菜,苦菜,菹草,轮叶黑藻,大茨藻,茨藻,金藻,狸 藻,转板藻,间生藻,颤藻,束丝藻,硅藻,枝角类,桡足类,轮虫,水生昆虫,扁螺,碎屑.

诱食剂必然存在于鱼类喜食的天然食物当中。 根据个原则,我对碎屑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英国科学家编著的《淡水生态学》"“可溶性碎屑的动态特征"部分给出了答案:碎屑在形成过程中(也是有几物被分解过程)释放出氨基酸、羧基酸、碳水化合物肽、维生素、游离酶、酚以及葡萄糖(进一步分解为乙醇)和乙酸等化学物质。 科学家为我们划出了框框,下一步就要由我们去摸索了。尽管这个过程

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然而却充满着希望。

当我将碎红砖用(谷氨酸CsHgNO4,丙氨酸C3H7NO29毫克,维生素B2,氯化钾

75毫克)化合物组合的45毫升溶液浸泡后,再放入水族箱中时,出现了令人兴奋的"鱼咬砖头"的场面, 这个实验对我来说是破天荒的。但科学家却提出了质疑:鲫、鲤对食物的颜色具有识别能力,怎能证明“鱼咬砖头"不是红色物体的引诱?曹院士的一席话如冷水浇头,使我顿时清醒过来。“严谨”二字在科研工作中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我找来一根直径2厘米、长20厘米的无色不透明硬塑料管。将用上述溶液合成的一团泥球塞入管的中央,然后沉入水族箱底,取名管藏法。 让鲫、鲤在看不见食物的情况下,单靠嗅觉和味觉来寻觅。实验是

成功的。鲫、鲤(0.4公斤)围着管子俯首翘尾找食吃,把管子拱得转来转去。 曹院士非常高兴,在他和胡贻智工程师的帮助下,将“鱼吸食管子"摄制录相。

鲫,鲤为什么对氨基酸感兴趣?找出诱鱼机理,以便扩大战果.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又称生命之源.人类利动物多的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基层单位.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求,其中鱼类最感兴趣的是分子量较低,链较短且直的,不具或少具挥发性的氨基酸.如苷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这些化合物不但是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而且在消化道中亲和力強,可透过小肠粘膜直接进入血液循环,5-10分钟内就可进入细胞。这和向人体静脉注入葡萄糖一样,吸收率近乎100%.鲫,鲤喜食这类低分子物质是符合鱼类摄食行为原则的,即以最低的能量消耗,获得最大的能量收益.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

鱼类识别了这种化合物的"味儿”并把这种本能遗传给下一代。

我把"鱼咬砖头"的现象,总结为"营养型”诱鱼法。沿着“营养型”诱鱼机理模式,引出了三大问题:(一)查阅资料结果,在我国传统鱼饵中,不管是北方的豆饼或玉米,还是南方的麦麸或蚕豆,就是酒糟,血粉和蜂蜜,都含有十种以上的氨基酸和其它营养物质。这些看不见,嗅不到,摸不着的化学物质入水后被浸出并扩散,而被鱼的嗅觉所接受。同是氨基酸,不管是来自天然水体中的碎屑,亦或是钓鱼人投下的诱饵,它们的化学属性是一样的。鱼儿对它的反应也是一样的一一游近,觅食。如果钓场的水体偏酸,氨基酸主要以阳性离子形式存在;偏碱,则以阴性离子形式存在。三种离子在水中通过得到H(氢离子)或失去H互相转换而同时存在。

氨基酸,不论是人工合成的晶体,或是“隐藏”在饵料中的,它们在温度升高时,活性会明显增强。而在高温下,又会分解而导致活性的消失。因而垂钓前,要把饵料炒一炒或蒸一蒸,但温度不能过高,而要使用炆火加工。(2)除丙、谷氨基酸外,其它氨基酸对鲫、鲤是否也有诱鱼效果?从"营养型"模式出发,其它如脂肪酸、

核酸、糖类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是否也有诱鱼效果?(3)"“芳其饵",被钓鱼人视为祖训。人们也习惯用自己的鼻子来判断鱼饵的优劣。但实验中的丙、谷氨基酸是象味精(谷氨酸钠)一样的无味儿的晶体。鱼类学家也断言:硬骨鱼类促摄食物的共同特点是:A,低分子量;B、不挥发;c、含氮;D、两性。这正是氨基酸所具备的特点。这个结论对我们以人的嗅感来鉴别鱼饵的习惯,构成了挑战。

三,诱食剂的"运作"和鲫,鲤对它的感受过程

诱食剂在水中的运动轨迹,象声波一样,呈球形向四周扩散。也有从强到弱直至消失的过程。鲫、鲤则通过嗅觉沿诱食剂的浓度梯度游向食物源。而味觉不但能分辨请食剂的化学成分,而且对它的浓度也十分挑剔。

关键词:应答反应浓度,饱和浓度

鲫、鲤对诱食剂的感受器官是嗅觉和味觉系统.嗅觉是"远距离侦察器”。它的感受距离仅次于听觉。对水中出现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味儿)进行辨别、筛选和定位.并通过中枢神经下达游近或逃避的指令。 味觉是"近距离侦察器”。鲫、鲤对某些食物味道的敏感程度是人类的几百倍(例如对食盐的感觉)甚至几千倍(例如对果糖的感觉)(引自《鱼类学》农业出版社).味觉负责对食物的最后判定,或摄取,或放弃。

水有优良的溶解性。使无数有机物和无机物质溶解。尽管许多只是微溶物质,它们的味儿仍能为鱼类敏锐的嗅觉和味觉所捕捉。鱼类对化学物质的反应,对其生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食物定位、繁殖后代、逃避敌害和确定洄游路线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难过]1)当水中出现17a·20B-一双羟孕酮化合物时,这是雌性鲫鱼从泄殖孔中释放出的性外激素。("几种硬骨鱼类性外激素研究新进展"聂乾忠译)。雄性鲫鱼就会沿味儿的浓度梯度找到"性伙伴”并穷追不舍。在水族箱中,把粘有这种物质的纸条放入水中,也会引起雄性金鱼的兴奋而加快游速,四处寻找“性伙伴”。(2)当水体中出现异黄喋呤化合物时,这是鲤科鱼类在受伤逃跑的"刹那间%从受伤的皮肤中释放出的“恐怖物质”。其它鲤科鱼类就会惊慌逃离这个危险区。(摘引自 《鱼类生物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所谓"刹那间",是指挣脱鱼钩或从凶猛鱼类的口中"死里逃生”的瞬间,而不是摘钩后放入鱼护中的漫长时刻。 (3)当把哺乳动物皮的提取物或为其活性成分的胺溶液,放入有洄游中的大麻哈鱼的天然河流时,正在逆流而上的大麻哈鱼立即顺流退隐。这意

味着上游某段水域存在熊、海豹或有人类的活动。 当胺味儿被冲淡、消失后,大麻哈鱼会重新逆流而上,游向产卵场。

我们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鱼饵诱食剂入水后,要过多长时间,才会使鱼儿产生嗅感?这要从鱼的鼻子谈起。鲫、鲤的鼻孔有两对。每侧的前后鼻孔外表有一个中隔,也称皮瓣,下方是一个鼻囊。凡具溶解性的化学物质微粒(只有挥发性而无溶解性的化学物质,例如麻油,鱼儿是嗅不到的)在水中扩散后,随水流从鱼

的前鼻孔进入鼻囊,从后鼻孔流出。鼻囊底部具有复杂的褶(嗅小板),以增加与水接触的表面积。嗅小板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递至端脑(嗅觉中枢).

先写到这,等写完就有配方的,钓友们先了解一下鱼!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44348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