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读书|在文丛史海中回味诗与远方

美妆资讯
读书|在文丛史海中回味诗与远方
2023-08-05

《文史趣思》

陈学斌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红颜薄命”谁之过?“门当户对”对与错?“雕虫小技”可足道?我们]熟读很多成语诗词,访过许多名胜古迹,但往往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以至于遗失了文华精萃,忽视了深究其理。

本书作者以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源头,挖掘历史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诗词歌赋、名胜古迹、人物传奇,选其精彩片段,撷其传神精华,提炼精选主题,撰写24篇富含文史知识、奇闻逸事的文章,形成“文史趣思”。文章以史实为依据,并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想象,对文史、典故、民俗、传承等追根溯源。

中国历史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本书引领读者在“文丛史海”中遨游,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回味诗与远方。

>>内容选摘

白“霜”红叶总相宜

其实,认真考究起来,霜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多余物,也不是“冷若冰霜”的无情物,霜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重要,其作用可细细道来。

霜使江山添锦绣。《诗经·秦风·蒹葭》一开头,就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是一幅情境幽远、洁净美好的风景图。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里,想到意中人在河水的那一方,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古人描写霜后美丽秋景的诗句很多,如刘禹锡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白居易的“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张籍的“城西楼上月,复是雪晴时。幽光落水堑,净色在霜枝”,李世民的“朝光浮烧野,霜华净碧空”,陆游的“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等。在诸多诗词中,唐代杜牧所作的《山行》当数流传影响较广的一篇,诗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26岁中进士,是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两人对应于李白、杜甫,合称“小李杜”。其诗歌成就颇丰,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咏史抒怀。《山行》一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尤其是他发现在夕晖映照下,经过霜打的枫林,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锦,火红如霞,竟然比江南早春二月绽放的花朵还要鲜美,这是一片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景色,那火红的枫林呈现一派热烈蒸腾、生机勃勃的活力。诗人在此情此景中,停车驻足、流连忘返,既是欣赏美丽景象,也是展示豪情满怀、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读之令人激情燃烧,欲与共鸣。正是这首诗,引来了“爱晚亭”。

在湖南长沙湘水西岸,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叫岳麓山。岳麓山是南岳七十二峰的尾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山下有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山腰有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山顶有云麓道宫。岳麓山古木参天,物华天宝,人文荟萃,闻名中外。爱晚亭就建在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它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为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古朴典雅,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紫翠青葱,流泉潺潺,池塘泛波。放眼远望,皆是枫林。亭前石柱上刻有湖南学监程颂万所撰的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东西两面亭棂所悬的红底鎏金“爱晚亭”匾额,字由毛泽东亲书。立于爱晚亭,观岳麓美景,犹如进入梦幻般的世界,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久久不愿离去。

其实,懂欣赏、爱枫叶的古人还真不少,如唐代张志和写有“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晚唐鱼玄机写有“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宋代杨万里写有“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明代唐寅写有“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等,表达了爱枫、惜枫、恋枫、醉枫的意蕴。说到此时,就该提提“香山红叶”了。

北京香山闻名遐迩,它是西山的余脉,西山又是太行山的一条支阜,古称“太行山之首”,又称小清凉山。古时皇家贵族曾把这一带选为秋日狩猎和纳凉之地,兴致之余,也登山观景。据史籍记载,红叶作为香山最具特色的景观风物,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早在金元时期,红叶已成京西秋日景观。明清时期,到香山观赏红叶成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的一大乐事。最早为香山红叶吟诗赋词的是金代人周昂,他曾经任过良乡县令、监察御史。周昂闲暇时,喜欢游历山水。有一年秋天,他与友人寻游香山,看到五彩斑斓的秋色,即兴赋《香山》一诗:“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野水趁人如有约,长松阅世不知年。”到了元明时,观赏香山红叶已成时尚,“每至严霜日,都人结伴西行,于西山观红叶”。有的人为观赏红叶,还寄宿于山寺或农家小院。到了清代,康熙帝在前朝旧行宫的基础上建成“香山行宫”,乾隆帝即位后又加以扩建,建成大小园林景观总共八十余处,其中钦题并赋诗的景观有二十八处,由此形成享誉京城的“静宜园二十八景”。乾隆帝的御制诗,对香山美景赞美有加,如“淡绿深红迷目色”、“绿叶看输红叶多”、“飘绿霏红都过了,是真天女散花时”等等。乾隆帝曾先后两次在香山举办规模盛大的生日庆典,挑选70岁以上老人参加宴会,并向每位老人赠送两片由他于前一年亲自挑选、制作的精美红叶,得到此红叶的老人无不视之为殊荣。随着时代的变迁,香山许多景点越发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其中,比较有史学和文化价值的当为“曹雪芹西山故里”。曹雪芹在隐居西山十多年时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写成巨著《红楼梦》。该书是古典文学创作的一座高峰,是一部明清社会文化生活史的真实写照,思想性、艺术性为世人极力推崇。曹雪芹故里位于北京植物园黄叶村,北京植物园所在地在清代属正白旗旗营,也是曹雪芹生活、著书《红楼梦》之地。走进故里小院,《红楼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似梦幻般在脑海中闪现,伟大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此时此地得到完美的融合,使人情不自禁也融入其中。在享受如诗如画的美妙情境中,我想霜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

霜使食材多美味。民间习俗中,有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据说这与明代皇帝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小时候家中十分贫困,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年霜降时节,朱元璋连冻带饿晕倒在野外,醒来时突然看到附近一棵柿子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朱元璋爬起身,摘了树上的柿子饱餐一顿,顿感神清气爽。后来,朱元璋登上皇位后,有一年霜降时,领兵再次路过那个地方,发现那个让他活命的柿子树还在,他当即脱下身上的红战袍披在柿子树上,还将它封为“凌霜侯”。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后,就逐渐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霜降吃柿子确是传统并大有益处。

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霜降前后是柿子的最佳成熟期,柿子个大、皮薄、汁甜,营养价值很高。它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以及碘、钙、磷、铁等矿物元素。秋天干燥时节,柿子能有效补充人体养分及细胞内液,起到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的作用。柿子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碘,能治疗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柿子中的有机酸等有助于肠胃消化,增进食欲;柿子还有助于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并且能活血消炎,改善心血管功能;喝酒过量的人,吃个柿子能促进血液中乙醇的氧化,帮助肌体排泄酒精等。有谚语告诉人们“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但摘柿子时,常常要留几个挂在树上,一说是喂鸟积德;二说是鸟在授粉、除虫时有功,应该有所报答;三说是柿子摘光谐音“死光”,不太吉利。此外,柿子一次也不能多吃,因为它属寒凉性的食物,吃得过多,容易出现腹泻等肠胃不适,再有它含糖量高,吃多了易出现血糖升高。除树上现摘的柿子外,柿子还可加工做成柿饼。柿饼表面通常覆盖一层薄厚均匀的白霜,那是果肉干燥时随水分蒸发而渗出的葡萄糖和果糖的凝结物,也称柿霜。柿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堪称柿饼的精华。

不仅柿子如此,不少蔬菜、瓜果表层都沉积着一层叫作蜡质的白霜,对植物起一定的保护和保湿作用。例如,冬瓜的白霜,能反映冬瓜的成熟度。新鲜瓜果,白霜较多。葡萄上的白霜,可以减少葡萄表皮上的水分蒸发,增添葡萄的新鲜度,而且这种白霜含有齐墩果酸,能起到护肝的作用,因此有说法“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李子、西梅、蓝莓的表面也会有一些白霜,新鲜的苹果拿在手上摸到一种滑腻感,原因就在于水果分泌的这些糖醇类物质。在农村生活的人或经常购买蔬菜的人知道,青菜在下霜过后会变甜。这是因为霜后气温下降,青菜为避免自身细胞被冻坏,就要想办法保护自己。因为青菜里含有淀粉,淀粉本身是不甜的,而且不容易溶于水,但温度降低后,青菜里的淀粉就在体内淀粉酶的作用下,经水解作用变成麦芽糖酶,又经过麦芽糖的作用,变成葡萄糖。葡萄糖容易在细胞液水中溶解,这就降低了细胞液的冰点,使细胞不容易冻坏,既保护了青菜自身,又使青菜有了甜味,吃起来味道十分可口。菠菜、白菜、萝卜等吃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霜也能使埋于地下的“水果”,如地瓜、红薯等去掉身上的土腥味,变得又香又甜。

在北方地区,霜降前后,牧民们就要抓紧打草,为喂养牲口贮备过冬的草料。有的地区还有霜降期间“敬耕牛”的习俗。因为农耕社会,牛是农家的命根子,“牛通人性”,霜降时节,秋收基本完工,为了感谢牛辛勤的耕耘,就在这个期间用上好的草料喂它,同时禁牛力、禁鞭笞,让牛也能享受一下劳累和收获之余的快乐时光。

值得注意的是,鸡蛋和有些水生植物表面也带着霜。其实,鸡蛋表面的白霜是一层保护膜,它起封闭蛋壳上气孔的作用,既能防止细菌进入鸡蛋内,又能防止蛋内水分蒸发,保持蛋液鲜嫩。诚如是,鸡蛋皮上的那层霜还是不擦为好。海带本身含有的甘露醇出水风干后,会附着在海带表面,看上去像白霜,有点甜味。甘露醇具有利尿和消肿作用,可减轻肾脏负担。由于甘露醇溶于水,所以海带在水中浸泡时间长了,会降低营养价值。懂行的厨师会将海带先放在蒸笼里干蒸,再用水冲洗,这样加工的海带就既嫩又脆了。由此看来,要使舌尖上的味道更甜美,需要人们仔细关注食材上的那层霜。

霜使邪毒远遁形。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青女,又称青霄玉女,是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记载:“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唐李商隐有诗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据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叫武罗的姑娘曾协助黄帝战胜蚩尤被封为青要山女神,掌管人间婚姻。大战过后,到处血雨腥风,山瘴毒雾,加上天气炎热、酷暑高温,百姓受邪毒侵袭,百病滋生,瘟疫流行。武罗女神为了给人们消灾祛病,净化人寰,特意到广寒宫请来降霜仙子青女。青女本是月中吴刚仙人的妹妹,名叫吴洁,在广寒宫司降霜飞雪的仙子。青女应邀来到人间,站在青要山中心最高峰上,手抚一把七弦琴,妙手拨出清音,霜粉雪花便随着颤动的琴弦飘然而下,气温降低了,大地洁净了,邪气污秽、山瘴毒雾逃得无影无踪。人们的灾病很快就好了,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日子。从那时起,每年三月十三日、九月十四日,青女要两次霜降人间,使得四季分明、五谷丰登。为此,在武罗的安排下,人们在青要山峰下,特意为青女建造“冰清阁”,在霜降之日前来供奉之人络绎不绝。

其实,霜能败火祛毒并不完全是神话,中国传统医学中医理论中有过准确记述。《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有“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来茯苓霜”的情节,赵姨娘内侄欲娶柳五儿,柳家父母同意但五儿不愿,父母未敢应允,钱槐气愧,偏与柳家相与。柳家欲回,其哥嫂送给柳五儿茯苓霜。原来这茯苓霜是广东的官员到贾府拜访,送了两篓子,顺带给门上人一篓作门礼,因此柳家哥哥得了一小包。书上写道:“这怪俊的白霜儿,说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蛊,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我们想着,正宜外甥女儿吃。”

说起茯苓霜,就得先说茯苓,它是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菌核,常常寄生在植物赤松或马尾松根部,唐朝诗人李商隐写过“碧松之下茯苓多”的诗句。茯苓有滋补健脾胃、宁心安神的功能,而用白茯苓制成的茯苓霜又是茯苓的精华。黄帝与医师高阳负对话,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孙思邈《枕中记》载:“茯苓久服,百日病除。”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茯苓生津液,开腠理,利小便。”在中药四君子汤、开胃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牛黄清心丸、健身全鹿丸等诸多方剂中均有茯苓。据说,大禹治水期间,以茯苓为粮充饥,并治愈了工匠的肠胃疾病;苏轼曾用茯苓、芝麻治疗痔疮;成吉思汗用茯苓治疗众多官兵所患之风湿病;慈禧太后长年以茯苓饼养生保健。至今,时常可见街市上制作和售卖茯苓饼、茯苓膏。

在带“霜”字的药物中,有一种药叫“金鸡纳霜”,又称“奎宁”,它是防治热病,尤其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为热带地区的必需品,其主要成分是用金鸡纳树的树皮研磨而成。据说17世纪,秘鲁首都利马经常发生疟疾,威胁人们的生命。当地印第安人找到一种医治疟疾有特效的树皮,称之为“生命之树”,并规定谁泄露了秘密,便处以死刑。1638年,担任秘鲁总督的西班牙钦琼伯爵和夫人金鸡纳来到利马。不久,金鸡纳夫人患了一种严重的冷热病,什么药也治不好,于是请来印第安姑娘珠玛照料。金鸡纳的病一天重似一天,珠玛姑娘出于同情,冒着生命危险采来“生命之树”的树皮,让夫人煎服,服后夫人的病果然好了。为此,钦琼伯爵和夫人与珠玛姑娘建立了深厚感情。第二年,“生命之树”便被移植到欧洲,植物学家把它改名为“金鸡纳树”。后来,经科学家对这种树皮的精心研究和试验,发明了闻名世界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取名“金鸡纳霜”。

在中国,有一种中药叫“西瓜霜”,它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喉痹等。西瓜霜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成熟果实与芒硝经加工而成的白色结晶粉末。据说它的具体做法是,取新鲜西瓜,沿蒂头切一厚片作顶盖,挖去瓜瓤及瓜子,将芒硝填入瓜内,盖上顶盖,用竹签插牢,放入瓦盆内盖好,置于阴凉通风处,待析出白霜时,随时刷下,直至无白霜析出为度。如今,西瓜霜治成润喉片,能起到润喉、保护嗓子的良好作用。可见,“霜”对人们的身体保护作用不可低估。

霜使人间增美色。自古以来,人们涂脂抹霜、美容化妆的习俗就已存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是自从丈夫出行东征之后,妻子在家无心梳妆打扮自己,任由头发生长得像蓬草一样,不是因为没有膏脂和润发油,是因为化妆后给谁看这姣好面容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能制作和使用红色胭脂。唐朝时期,化妆之风尤为流行。如唐宇文氏《妆台记》记载:“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唐武则天常用一种名叫“神仙玉女粉”的“美容御药”来养颜,它的成分包括益母草、面粉、滑石粉等。

古代女性为了增加肌肤美白,达到面若敷霜的效果,常用米粉和铅粉作原料。铅粉又叫铅华,相当于如今的粉底霜,只是它含有铅的成分,经常抹会使脸色发青。铅粉最早出现于汉代,后来被广而用之。南北朝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一天,她在宫殿的檐下小憩,一阵风吹过来,几瓣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梅花渍染,留下花痕,寿阳公主容貌显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好看。自此,寿阳公主常把梅花贴在前额,这种打扮被称为“梅花妆”。由于梅花有季节性特点,后来,人们又采集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便叫作“花黄”或“额花”。《木兰诗》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句,说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获胜而归,还变女儿妆的故事。后人还将未婚嫁的少女称为“黄花闺女”。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当时有富贵人家已用珍珠粉润肤。之后,又用珍珠加香粉敷面。

春秋时期的名士豫让有句名言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此句被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引用。“女为悦己者容”形容女性为了喜欢自己的人或者自己喜欢的人而精心打扮。古时如赵飞燕、杨玉环等为取悦君王而精心化妆的事例很多。其实,古时不光是女人化妆打扮,男子也有敷粉化妆的要求。汉朝时,就有男子敷粉的记载。汉惠帝的男侍们有“不敷粉不得上值”的规定。魏晋南北朝时,敷粉成了士族男子中的时尚。三国时,魏国尚书何晏非常爱美,出门前必化妆,因此有“敷粉何郎”的雅号。曹操之子曹植也是爱美之人,常以脂粉敷面。唐代时,皇帝还在重要礼节时给大臣分赐化妆品。中国古代号称有四大美男子,即潘安、兰陵王、卫玠、宋玉或嵇康。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才貌双全、品行端庄,深受当时人们喜爱。潘安,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因他出众的相貌和过人的才学,受到人们普遍夸赞。他每次走在街上,都会有女性追着他的车子献花,还将新鲜的果品投掷到他的车上,后来形成“掷果盈车”的典故。此后,形容长得俊美的男人往往用“潘安之貌”。

安徽黄梅戏中有一出经典剧目叫《女驸马》。民女冯素珍与李兆廷自小青梅竹马,两家为他俩订下婚约。没想到李兆廷落魄后,冯家悔婚并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押往官府入了牢房,又把冯素珍许配给当朝权臣之子。冯素珍为逃婚并搭救李公子,女扮男装进京城,考中了头名状元。皇上看其才学过人、貌似潘安,就招为驸马。洞房中,“女驸马”冯素珍向公主哭诉缘由,取得公主谅解和同情,又一道说服皇上,免了冯素珍欺君之罪,并召李兆廷进京与冯素珍完婚。此剧剧情曲折、唱腔优美,久演不衰。

生于魏晋时期的卫玠,自幼神态就异于常人。卫玠年少时乘羊车到街市去,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玉人。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英俊豪爽、姿容绰约,但每次见到卫玠,就叹息珠玉在身旁,觉得自己形貌丑陋。卫玠的岳父乐广名声很高,时下人则评说:“岳父像水一般清明,女婿像玉一样光润。”

长得如“玉一般”的美貌男子在《红楼梦》中当数贾宝玉和甄宝玉两人,他俩外貌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都是“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天然一段风韵,平生万种情思”。其实,大观园中的女孩儿个个如花似玉,金陵十二钗更如天仙一般。这些女孩儿不仅天生美貌,而且很懂得化妆,就连服侍小姐们的丫鬟也会用蔷薇硝治“春癣”。贾宝玉兴趣使然,对蜜粉、胭脂等的制作也很有考究。例如,他说蜜粉一定要用“紫茉莉花种,研碎,兑香料制的”,不要用外面买的。平儿认为在理,说是这样扑在脸上“容易匀净”,并且“润泽肌肤”,不像外面粉“青重涩滞”。

令人惊异的是,古代女子有的为了增加美白效果,竟然服用砒霜。砒霜,化学名为三氧化二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使用最频繁的毒药,《水浒传》中潘金莲喂病中武大郎喝下去的中药就加入了砒霜,武大郎喝后七窍流血而死。砒霜无色无味,加入食物或者饮品中,每次吃量不超过三十毫克,确能起到增白之效,不过,这是冒着人体中毒、伤害性命之险的。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提升,人们当然不会再吃砒霜美白,各种霜膏,如清洁霜、润肤霜、防晒霜、保湿霜、抗皱霜、祛斑霜及各种面霜,还有灵芝霜、珍珠霜、人参霜、银耳霜、胎盘霜等营养霜应运而生,为人们化妆美容提供多种选择。

关于化妆,还有两个有意思的典故。一个典故是唐宝历年间,士子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心中忐忑不安,按时兴“行卷”的做法,把自己的诗篇投赠给水部员外郎张籍,请他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符合主考官的要求。但为了使这种想法不要说得太直白,让别人知晓,朱庆馀借一位新娘的口吻,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公婆,写出一首含意比较隐晦的诗,即为:“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呈现的这首诗获得张籍明确的答复,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赠诗用同样的手法,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还有一个典故是说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一天陪朋友游览西湖,先是天气晴好,后又下起了雨,主客同饮湖上,看着西湖风光因晴雨的变化,更添一番美景。于是,苏轼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明里是写西湖美景,暗里却是赞美一位美丽的少女歌伎王朝云。王朝云当年才十二岁,莺歌燕舞,才色绝佳,苏轼见之惊其美貌和气质,因而将王朝云比作心中的西施姑娘。她的妆容,不论是淡淡的素雅还是浓浓的艳丽,都是那么自然相宜、美丽动人。苏轼之后将王朝云买回家作了侍女,在王弗、王闰之两位妻子相继去世后,纳王朝云为妾,红袖添香,给苏轼曲折坎坷的人生带来了些许安慰和乐趣。只可惜,王朝云三十四岁时早逝,苏轼之后再未续娶。尽管两人没能相伴终生,但说起来这也是一段佳话。特别是杭州西湖被比作“西子”的名气传开,使美丽的西湖给游人更添美好丰富的想象。

霜使骨硬志愈坚。霜重色愈浓,危难见英雄。历史上,那些傲雪凌霜、饱经风霜的人,往往练就了铮铮铁骨和钢铁一般的意志。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是汉代著名将军,非常有才干,但机遇总是不垂青于他。他年轻时,遇到的汉文帝喜欢老成持国的人,因此,他备受偏见、排挤。到了汉武帝时,武帝喜欢热血沸腾、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冯唐又因无私倔强、敢于直言,多次被罢官坐冷板凳。后来,匈奴人屡屡犯边,汉武帝广征人才,有人推荐冯唐,可此时冯唐年事已高,报国之志终于难酬,但他一颗矢志报国、心驰边关的雄心仍在。李广也是一名有本事的战将,一生作战无数,但关键时候,总是丧失立功建业的机遇,所以一直到李广自杀,都没能封侯拜相,但他“飞将军”的威名却仍然响亮,“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为李广而点赞。

曹操一生顶雪冒霜、南征北战,晚年写下《龟虽寿》一诗,其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名句。他把自己比着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进入“暮年”,但胸中仍然燃烧着驰骋千里的激情,深刻地反映他老当益壮、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气概。这一名句,后来成为激励年龄虽大,但仍不甘衰老、雄心未泯的人们的座右铭。

宋代大文豪苏轼,抱负远大、才干过人、情怀高尚,却命运多舛、屡遭磨难,即便如此,也始终没有怨天尤人、向命运低头。他把满腔豪情和忧国忧民的关切,寄寓其词作之中,写出“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名词,表达虽然两鬓染霜,但仍能随时听从朝廷派遣,亲赴沙场杀敌的英雄情结。

南宋还有一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驰骋疆场、奋勇杀敌,为收复北方失地不懈奋斗。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一味求和,使陆游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于是,他在《书愤五首·其一》中写道:“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是陆游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真实地反映了他报国无望、英雄泪目,因而内心愤恨不已的情感。

在戏剧《杨门女将》中,佘太君挂帅亲赴杀敌一线,曾有一段唱词:“百岁人哪顾得,征鞍万里,冷夜西风,白发凝霜,杨家将誓保三关……”唱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提起饱经风霜,“张骞出使西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一路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被匈奴骑兵抓获,被扣留长达十年,后乘匈奴人不备而逃脱,继续为完成使命而奔波。前后历经十三年,饱经风霜之苦,终于回到汉朝。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资料。不久,张骞协助卫青作战,“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汉元狩四年,张骞又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前后历经四年而归。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范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由新疆连接中亚、西亚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汉民族与中亚许多国家联结成一条纽带,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中国的蚕丝和冶铁术传至西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西域的一批植物和乐曲、乐器引入中国,对汉民族农业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唐代贞观年间,有一位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据史书记载,玄奘西行,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其间,他跋山涉水、饱经风霜,历经千辛万苦、种种磨难,终于获得功果,为弘扬佛家教化、促进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唐僧,原型就是高僧玄奘,不过玄奘倒没有唐僧那样胆小怕事。

历史上,像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长期驻守边关抗击匈奴,唐代大诗人杜甫大半辈子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明代大文学家徐渭一生命运多舛等例子数不胜数,名人们可谓是“饱经风霜”。还有唐代诗人张继,考中进士后尚未被铨选任用,不到两年时间,就逢安史之乱爆发,不少文士纷纷逃往江南躲避战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他在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时,写下了《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境,难以安抚这位饱经风霜、战乱之苦,又未受任用、孤寂客子的愁郁感受。当然,张继后来还是被朝廷录用,因为才能不错,从检校员外郎做到检校郎中,再升迁至洪州盐铁判官,终是有了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霜对人类文化、生活和保护的作用真是不可小视。它使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更有品位、更有美味、更有滋味、更有鲜味,也更有回味。无论是面如粉霜的年轻人,还是白发如霜的老年人,其实生活中都离不开霜。既然如此,何妨多了解一些霜,多关注一些霜,多创造一些霜,让冷冷清清的霜也能感受到来自人间的善意和关爱,也让霜为人类美好生活增添新的美景和活力吧。

编辑:金久超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13856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