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一夫一妻”的动物,若一方死亡,能经受住交配的诱惑吗?

美妆资讯
“一夫一妻”的动物,若一方死亡,能经受住交配的诱惑吗?
2023-08-05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从封建社会迈步走向现代化社会之后,逐渐废弃了很多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习俗,其中较大的改变当中就有将一夫多妻制改为了一夫一妻制,以及禁止近亲结婚等条例。

一夫一妻制无疑是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定程度来说,在人类社会当中一夫一妻制可以更大地保证夫妻双方的权益,然而世界各国在古代的时候较为常见的却是一夫多妻制。

当然了,某些国家的某些地区也有流行一妻多夫制。其实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以及容易诱发其他潜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文明的逐渐发展,很多国家都开始纷纷立法保护一夫一妻制政策。一夫一妻制政策的实行其实很大程度是依靠法律的约束而真正开始普及的。

然而在动物界,科学家们却惊奇地发现,即使没有法律的约束以及人伦道德的约束,很多种类的动物,其中包括哺乳类动物,爬行动物,灵长类动物,以及海洋生物,都是“实行”的“一夫一妻制。”

其实从情感方面来说,因为一般动物的脑部发育通常没有人类完善,所以其实比较少会有动物存在像人类一样“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科学家们是这样描述的:

“因为动物在繁殖上面比人类要简单很多,再加上为数较多的动物不会像人类一样有嫉妒等情绪,而只有极少数的动物才会将“一夫一妻制”贯彻到底”。

但是既没有法律的约束,又没有道德上的束缚,为什么这些动物会“主动”选择遵循“一夫一妻”制呢?根据科学家的对于这些“一夫一妻”制的动物的分析研究以及长期的追踪纪录,科学家发现:

主动选择“一夫一妻”制的动物,维持这个秩序的原因往往不是根据它们的大脑发育程度而决定的。根据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教授凯伦·贝尔斯(Karen Bales)介绍——

“一夫一妻”制包含两种,一种叫做社会性一夫一妻制,而另一种被称之为遗传性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的动物有哪些

根据科学家的观测,有许多的哺乳类动物都遵循着“一夫一妻制”,比如说一种名叫奥菲尔德鼠的鼠类。奥费尔德鼠一般来说体型较为娇小。

生活在美国东南部的草地以及沙滩之上,而这种鼠类和其他鼠类相比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十分的“恋家”。

奥菲尔德鼠一旦“成家”之后就会变得十分的“有责任感”,它们严格地遵循着“一夫一妻制”,不仅会与自己的伴侣一起认真的建造巢穴,在幼崽出生之后,它们还会认真的和伴侣一起照顾小鼠幼崽。

其中包括爱抚它们的幼崽,以及与鼠妈妈分工完成寻找食物和照顾幼崽的责任。假如遇到幼崽自己偷偷溜出巢穴的情况,奥菲尔特鼠还会尽职尽责地外出找寻幼崽,并且将幼崽带回巢穴。

在科学家的观测当中甚至发现,在鼠爸爸陪伴幼崽的时候还会做出舔舐幼崽以及将幼崽放入怀中帮助其取暖的行为。

可以说,在对于“后代”的关怀上,奥菲尔德鼠做得远远比其他哺乳类的动物出色很多。而除了哺乳动物,还有一些海洋动物也遵循着“一夫一妻”的制度。

和动物界的其他那些完成传递基因任务之后就“一走了之”的动物爸爸们来说,海马爸爸付出精神尤其令人感动。海马虽然叫马,但却不是马,它是属于海龙科的海洋鱼类。

很多人认为海马也是雌雄同体类的动物,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海马的卵由雄性海马孵化。在海马的生殖过程当中,受精的过程也是在雄性海马体内完成的。

因为雄性海马的腹部拥有着一个“育儿袋”,每年的5到7月是海马的繁殖季节,而这个时候雌性海马会将卵子产入雄性海马的育儿袋中,再由雄性海马来孕育这个受精卵。

海马也是我们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由雄性孵化幼崽的生物。而灵长类动物由于脑部较为发达,表达情绪的方式也较为多元化。

比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教授凯伦·贝尔斯(Karen Bales)在研究灵长类动物的行为时,就曾经发现有一些成熟的灵长类动物会用拥抱以及将尾巴勾在一起等动作表示亲昵以及增进感情。

贝尔斯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哺乳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就是由雄性动物负责照顾和抚育它们的幼崽。所以在贝尔斯看来,他更倾向于把这个行为解释为:

是因为雄性动物对它们的雌性配偶感情较为深切,所以它们没有时间去和其他的雌性动物交配,为了保证自己的基因可以继续流传下去。

它们也就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自己与自己的雌性配偶诞下的幼崽之中,使幼崽可以成功存活下去。

所以在贝尔斯的观点当中,他认为一般“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对于后代的抚育当中会比非“一夫一妻制”的雄性动物更加投入。也就是“家庭责任感”较强。

动物界“一夫一妻”制的原因

而其实从繁殖角度来说,“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它们的幼崽的存活率也要比非“一夫一妻”制的动物要高,因为由于野生环境的复杂性,刚出生以及出生没多久的动物幼崽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措施的。

只有在父母的保护之下平稳度过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程,才能够使存活下来的幼崽可以更快地适应环境,学会躲避以及捕食等求生技能。

根据科学家对于动物种群的分析,从约束他们“一夫一妻制”的条件来区分他们共同生活的行为,被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社会性一夫一妻制,而另一种被称之为遗传性一夫一妻制。

科学家认为,社会性一夫一妻制指的是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某种特定的需求,雌性和雄性选择在一起生活的“同居”行为。

但是这种行为并不代表它们一定会对自己的“另一半”从身到心的负责任,“貌合神离”的“夫妻”也有很多,也就是说很多表面看起来严格遵循“一夫一妻制”的动物。

但它们却在不被伴侣发现的情况下,违背了“你挑水来我砍柴”的约定。比如说,科学家用验证DNA的手段检查了许多看上去是严格遵循“一夫一妻制”的鸟类巢穴当中的幼崽。

为了观察巢穴当中幼崽的“父亲”是否是为幼崽搭建巢穴,以及照顾幼崽的雄鸟。但是结果却令科学家们啼笑皆非,因为巢穴里的幼崽大概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一都并非搭建巢穴的雄鸟的“亲生孩子”。

而这一比例也随着鸟类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遗传性“一夫一妻制”的动物显然不同,在科学家观测遗传性“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当中:

科学家们发现不管是“家庭”当中的雌性动物还是雄性动物,对彼此的伴侣都会产生类似人类感情一样的情绪,并且伴随着很多表示亲昵的行为举动。

他们对幼崽的关爱当中也不仅只有喂食和驱赶入侵者,还伴随着有意识的陪伴和爱抚等情感类行为。

并且像天鹅一类的“忠贞不渝”的动物,在爱侣意外身亡之后还伴随着类似“哀伤”以及久久盘旋等无法用正常生存行为所解释的行为举动。

并且白天鹅之所以被称呼为“忠贞之鸟”是因为根据科学家的观测,多数的白天鹅的一生有且仅有一个伴侣,在著名叙事小说《狼图腾》中也曾纪录过白天鹅会与自己的伴侣一同筑巢孵化卵。

小说当中的雌天鹅被猎人枪击死亡之后,雄天鹅不顾被猎人抓捕的风险,久久盘旋于爱侣死亡的地方悲鸣。

故事的真假我们如今虽然已经无从考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白天鹅作为“忠贞之鸟”给我们人类留下的深刻印象。

不仅在爱情之中“坚贞不移”,即使自己的爱侣意外去世之后,另外一只白天鹅也不会再另择伴侣,这也是人们传唱它们对于另一半的忠贞的原因。

相较于其他出于“社会性一夫一妻制”的动物来说,它们对于自己的伴侣的忠贞程度是其他“貌合神离”的动物夫妻所无法媲美的。

基因对于生物行为的影响

随着科学家对于动物行为的观测,科学家们认为,更多的时候动物的某些行为都是为了更好地繁殖后代、保证后代的存活率。

有一些动物的雌性和雄性会选择在一起生活,因为它们的结合可以更利于在抚育幼崽的方面有明确的分工,便于抵御外敌以及哺育自己的幼崽。提高自己后代的存活率。

从基因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上,基因为了物种的繁衍生息做出的选择。

所以一旦它们的“另一半”去世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而离开,这些动物还是会为自己寻找下一个伴侣,继续交配,这是由于基因控制下物种对于繁衍生息的需求。

但是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在自然界当中也有大量遗传性“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会在“爱侣”死亡之后选择终身“不娶不嫁”,能够忍受交配的“诱惑”,不再繁衍子嗣。

根据科学家的观测,这一类的动物通常会出现一些行为来表示对于自己“伴侣”的喜爱以及依恋的情绪,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它们的结合并非单纯为了繁衍生息。

虽然根据科学家目前掌握的证据还不能确认这种行为究竟是处于情感的驱使还是生性的使然,但是这无疑也对于科学家在研究一些动物的大脑以及是否有情绪的分化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启示。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45327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