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2020最后3天,是时候公布10秒化妆秘诀了

美妆资讯
2020最后3天,是时候公布10秒化妆秘诀了
2023-08-05

天气冷到变形,却还要早起化妆真的超痛苦的,那就直接只涂一支口红吧!因为化妆的灵魂是口红,那么有灵魂就够啦!

我发现,平时精心化了全妆,然后涂了一个裸色口红,觉得自己走的欧美风,飒得二五八万,结果朋友来一句多注意休息,唇色都发白了。。。。。。

然后赶着上班没化妆,一到办公室就去厕所补了一个小辣椒色的口红,回来之后同事说你今天好漂亮噢。。。

然后我就学会了偷懒,比如素颜就戴眼镜,再擦个显气色的口红,或者干脆擦个素颜霜再涂口红,反正怎么偷懒怎么来!

比如这张图,素颜出镜,只是加了一个口红,是不是人中的痘痘都变淡了,整个有种好好化妆了的效果,仅仅是用口红精致勾了唇形就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完了,突然觉得我在散布懒人化妆法,粉底、眼影还有腮红什么的会不会想打我?!

但素。。。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以上这个美女的好皮肤的,所以老老实实化妆和护肤才是王道!!

最近发现一个神奇的组合,前一天晚上敷一个堪称“奇迹”的面膜,加一个超保湿的眼霜,第二天皮肤上妆完全服服帖帖,而且毛孔也很隐形。

就是这款日本的面膜,刚开始觉得这个面膜真心不便宜,才五片就将近200软妹币,使用起来也是特别小心翼翼,可能也是我特别珍惜着用完了面膜袋里的所有精华吧,效果也是出奇的好!忘了介绍这是AG抗糖面膜蓝色款。

首先撕下左上角的修复精华霜,重点涂抹在法令纹、口角纹,还有眼周这些特别容易长皱纹的地方,也是为了后续更好地吸收面膜上的精华液做准备。精华霜质地乍一看像面霜,其实特别好吸收,上脸肤感也是足够滋润但是不油腻的感jio。外包装还细心标注了“step 1”,我一开始没有了解过使用步骤,但是拿到面膜就一目了然了。

面膜精华非常充裕,拿出来就恨不得滴滴答答的,但是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生,面膜纸采用了铜氨纤维材质,对精华的附着力特别好,而且敷在脸上也是服服帖帖,手残也能完美贴膜。

江浙这边冬天老是湿哒哒的,脸上肌肤在冷空气和潮湿夹击下特别容易过敏,本来敏感肌就不大行。赶紧敷一片挽救一下,面膜还有抗糖、修复、补水的功效,反正一片下来皮肤稳定很多了,一举多得。

虽然江浙容易下雨,但是冬天还是要保湿保湿保湿,说三遍,眼部保湿也是重中之重,毕竟眼部肌肤是最容易长皱纹的。

这支号称“国货之光”的丸美多重胜肽紧致淡纹眼霜,这个月才入手,我真是落后太久了。。。

冲这这个微电流鎏晶按摩头都要“买它!买它!买它!!”,忍不住“李佳琦式”吆喝。

虽然眼部容易长皱纹,容易有干纹,但其实太厚重的眼霜是很不舒服的,而且不容易吸收,晚上睡觉时候如果揉眼睛的话,眼霜弄到眼睛里,真的相当不卫生!所以眼霜一定要好吸收,且不油腻!丸美这款眼霜比乳液要厚,介于乳液和乳霜之间的质地吧,就刚刚好是眼部皮肤需要的滋润度的眼霜。

微电流设计的按摩头,个头比一般的眼部按摩头要大,这样按摩的时候花的时间就少了,而且用完纸巾一擦就盖上,也不怕不干净。观察下来,一星期以后比一星期之前的眼部确实要紧致,而且也不浮肿。

然后正常的精华、乳液、面霜步骤以后美美地睡一觉,第二天真的皮肤好很多,完全没有之前起床时候的黄气,毛孔也小很多。跟着化妆过程也变得美妙起来!

以前因为毛孔粗,上了粉底也遮不住,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痘,越想遮痘痘越不好,越留下痘印。

我好像终于发挥了粉底液该有的水平,以前的我都不配 ,终于有了一张天生好皮的脸。忘了说一下冬天我一般用粉底液加精华,本来偏干的粉底液也可以拯救一下,还省下了新的粉底液的钱。

而且夏天和肤色刚刚好的粉底液,到了冬天因为皮肤变白反而显得粉底液颜色深了,用加精华的方式还可以刚刚好中和一下粉底液的颜色,变得刚刚好了呢!有时候精华和粉底液短时间不融合,可以多搅拌一会儿,不要轻易上脸,不然会显得肤色不均,加了精华液也白搭。

上妆之前勤快点把海绵蛋喷湿,希望效果更好不缺钱的可以用水乳中的水打湿,上妆更不费力,特别是保湿度更好的水效果最佳。

以前总是想着先把粉底液简单粗暴地堆到鼻翼两侧,遮住瑕疵,没想到最先卡粉的就是鼻翼两侧。后来学会了从脸部两侧向内点压式推开,最后再把美妆蛋上的余粉轻轻扑在鼻翼两侧,薄薄一层,如果鼻翼两侧的粉太厚的话,妆感厚重不说,还最容易卡粉脱妆。散粉定妆讲究轻轻按压,不要横扫,如果有遮瑕的话,横扫还容易移位,让之前的遮瑕都做了无用功。

冬天用散粉太干的话,可以改成用定妆水,就是要等半干以后,用纸巾轻轻吸去多余的水分,切忌动作太大力导致脱妆。

最后祝所有小伙伴不化妆也美美哒!!!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246468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