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水杨酸:祛痘抗菌消炎缩毛孔抗光老多面手

美妆资讯
水杨酸:祛痘抗菌消炎缩毛孔抗光老多面手

原本,我没打算写水杨酸。

因为没勇气。

作为希波克拉底时期,就已经开始研究的成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数据库里搜索出来的文献数量,是16,365篇。

什么概念呢?

我上次写当红小生「烟酰胺」的时候,搜出来的文献数量,是857篇。

这一次的文献数量,是烟酰胺的19倍。

如果看857篇文献,可以做一篇研究生开题的话,水杨酸的文献,可以供19名研究生开题。

我真没勇气再来19个研究生学位……

因此,本文只打算简单粗暴聊三件小事:

1. 水杨酸的发现简史

2. 水杨酸的功效简介

3. 市面上常见的水杨酸产品

对产品感兴趣的,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看一下「成分控」创刊以来最丧心病狂的产品清单,多达75个单品!!

(这次没有pdf下载)

水杨酸的来源与发现简史

水杨酸,因为其最早的来源,是柳树皮,而得以命名。柳树皮,英文willow bark,拉丁文salix alba. 因而水杨酸的英文名是salicylic acid.

除了柳树皮以外,以下这些植物中也含有水杨酸:冬青叶,甜桦树,桃金娘,绣线菊,杏仁,马蹄,花生,蘑菇;以及一些没熟透的蔬菜和水果,包括黑莓,蓝莓,哈密瓜,枣,提子,猕猴桃,番石榴,西兰花,橄榄等等。

水杨酸发现简史

古希腊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迪奥斯科里季斯(Dioscorides)发现了柳树皮的药用价值

1763年

Edward Stone报导柳树皮提取物可以治疗疟疾高热

1824年

意大利科学家Francesco Fontana首次使用「salicina」描述柳树皮提取物

1826年

德国科学家Johann Andreas Buchner成功从柳树皮中分离了「salicina」

1829年

法国科学家Henri Leroux成功提取了「salicina」

1838年

意大利科学家Raffaele Piria成功地由「salicina」人工合成了水杨酸(salicylic acid),并首次命名

1853年

Charles Gerhardt首次获得了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但并未鉴定其结构

1899年

拜耳公司生产出乙酰水杨酸,并命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1960年代

开始外用水杨酸治疗痤疮

现在

水杨酸及水杨酸衍生物(如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功效成分

至于β-羟酸(BHA)这个名字,是如何来的,其实完全是由于商家为了与当时如日中天的果酸(α-羟酸,AHA) PK,而硬造出来的名词。

当时他们解释说,因为其羟基在β位上,因此叫β-羟酸。用来跟α位有羟基的果酸(尤其是羟基乙酸,也叫甘醇酸,乙醇酸)做对标。而并未使用常规的阿拉伯数字1-,2-,这种命名方式。

后来大家逐渐接受这种命名,也就一直称呼到了今天。

算是一个营销学的经典案例吧。

水杨酸产品的几个关键要素

流量!流量!流量!?

当然不是……

而是酸度系数/解离常数(pKa),酸碱度(pH值),和缓冲剂(buffer)。

常规的思维,会认为浓度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这一点并不假。

这是最容易被感知,以及用来做判断的因素。

——「我不就是来买水杨酸的吗?给我纯度100%的水杨酸我回家自己配!」

然而浓度并非越高越好,氧气浓度高了还致死呢。

常规化妆品里的浓度添加,一般在0.5-2%之间。高于这个浓度,需要按药物注册。

一般用来做化学焕肤(chemical peeling)的水杨酸浓度,会达到25-30%。

因而在化妆品允许的浓度范围(≤2%)内,更需要关注pKa值,pH值,和缓冲剂。三个因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有活性的水杨酸」究竟有多少?

「有活性的水杨酸」指的是其没有跟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盐时的活性形式。你可以理解为,一旦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盐,其活性也就消失了。

当成品的pH值低于水杨酸pKa值时,活性形式更多,但更刺激。反过来,pH值高于pKa值,活性形式更少,更温和,但效果更小。

因而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既不会特别刺激,又相对有效果的酸碱度(pH值),来达到最佳效果。

缓冲剂比较好理解,就是用来调节酸碱度的「碱」,例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钠。主要是通过调节pH值来平衡水杨酸的刺激性与功效。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水杨酸的pKa值是2.97,而AHA的pKa值是3.83。当成品pH值较低,为了追求水杨酸的功效发挥,就会让果酸太过刺激。如果为了减少皮肤刺激而调高pH值,水杨酸的添加,又或多或少成了摆设。

因此,在现在新配方技术和包裹技术出来之前,较少有果酸和水杨酸同时添加的产品。

当下所有AHA+BHA的产品,一定要关注其是否具备解决二者共存的技术,否则就是个故事。

总结一句:

看完产品的水杨酸浓度,再看其产品pH值,越接近2.97的效果越好,也越刺激。

我国成品pH不能低于3.5,因此需要通过其他技术来解决成品的功效问题。这一点留到后面再讲。

水杨酸的功效

01 祛痘

这是公认的金标准。

化妆品浓度(≤2%)的水杨酸,因为可以松解角质细胞之间的桥粒,从而可以促进角质层代谢(也叫剥脱,但剥脱会让人有惧怕感)。

又因为水杨酸分子量小,油溶性,很容易进入到毛囊里,帮助黑头白头代谢出来,也可以帮助丘疹脓包上面覆盖的角质层变薄,从而可以促进痘痘的发展,并让后续角质堵塞毛孔的概率降低。

从而既可以促痘痘成熟,又可以预防更多痘痘的发生。

几十年以来,有很多研究,拿水杨酸跟别的功效成分来搭,看看哪种搭配效果好。

其搭档包括:果酸(AHA),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BPO)等。

最后的结论是,水杨酸的最佳拍档是BPO。

然而可惜的是,过氧化苯甲酰(BPO)在我国算药用成分,不允许用于化妆品。所以……

只能自己搭了……

02 抗炎

前面花很长的篇幅,讲了「炎症与抗炎」的一些原理和应用。

水杨酸主要是通过对炎症因子的抑制,而达到消炎效果。具体来说是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减少类似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这类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少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水肿,减少免疫细胞的活化,减少疼痛,和祛热。同时还可以通过NF-κb(核因子活化B细胞κ轻链增强子)通路降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减轻炎症的效果。

因而,水杨酸相比AHAs,刺激更小,更温和。

03 抗菌

有言论说低浓度的水杨酸(0.3%)就有抗菌效果,但这个结论来自于细胞试验,也就是说,这个浓度用于人体效果如何,并没有明确的验证。

再加上前面说的pH值的问题,「有效的水杨酸」在这么低的浓度之下,值得商榷。

但有明确证据表明,pH值在2-5之间,浓度为5%的水杨酸,可以显著抑制人体皮肤表面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酵母、真菌的生长。

因而对于人体皮肤表面的有害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的生长,以及有益细菌的过度生长(例如痤疮丙酸杆菌,革兰氏阳性),水杨酸都可以起到控制作用。

04 缩小毛孔

这里讲的缩小毛孔,对于基因型的毛孔粗大,是无效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生来就是「毛孔粗大星人」,水杨酸也救不了你。

但是,对于毛孔里油脂堵塞,角化过度的情况,水杨酸确实可以起到促代谢控油脂的作用,从而让毛孔里的东西少一些,视觉效果好一些。

这种情况下,最佳拍档,是视黄醇,或果酸。因为视黄醇和渗透更深的果酸,有促真皮新生的作用,从而让塌陷型的毛孔得到改善。

但是,同时使用视黄醇/果酸和水杨酸,会给皮肤带来较大的刺激。不建议叠加使用,或谨慎叠加。(同样,因为pKa值的差异,AHA+BHA的产品,可能是在玩概念)

顺便说一句,因为口服维A酸和乙酰水杨酸,都有胎儿致畸形的风险,因此江湖上说的「备孕、怀孕、哺乳期禁用水杨酸和视黄醇」,是这么来的。

但是外用这两个成分,对孕妇是否有影响,并没有明确的临床证据。因此,出于谨慎考虑,会建议「备孕、怀孕、哺乳期停用水杨酸和视黄醇」,比较妥当。

05 抗光老化

这个更多时候是在说化学焕肤(chemical peeling,点击链接查看介绍)。

高浓度(一般>20%)的水杨酸,会促进角质剥脱从而让角质变得更薄,代谢变得更快。这种新生作用,一方面让新的皮肤顶替上来,显得更嫩;另一方面,因为带着黑色素的角质层掉落,色斑也会随之代谢。

因而,临床上会反复强调,使用水杨酸以后要加强保湿,加强防晒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表皮在一段时间内变得更脆弱了。

而不是因为水杨酸有什么副作用。水杨酸没有光敏性!没有光毒性!水杨酸盐甚至是经典的化学防晒剂!

用了水杨酸以后变老变黑的锅,水杨酸可不背。

但是,因为水杨酸的渗透深度有限,现在的化学焕肤,一般都选择复合酸(即水杨酸+果酸+其他酸),来达到更完善的效果。

产品简介

由于水杨酸研究历史悠久,又便宜,所以很多产品里都添加了。

为了肤感,大部分的产品都是水相为主。而水杨酸是油溶性的,因此传统的很多产品,都是通过添加酒精(乙醇,变性乙醇)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如果你用一款产品觉得刺激,先看看有没有酒精,不一定是水杨酸的锅。但是如果感觉还好,或者可以耐受,完全可以用含酒精的产品。比如我就一直用。

但如果你皮肤处于敏感期,或者不能耐受刺激,那或许要选择油相为主的产品,或者通过别的技术手段溶解水杨酸,摒弃了酒精的产品。

下面的产品清单,简单粗暴地以浓度为标签,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列。因为我本人实际上过脸的产品并没有这么多,因此就只做了品名介绍。

我建议看清单的时候考虑两个重要因素:

1. 一个品牌如果出水杨酸的产品,往往是出一个系列的,从洁面,到爽肤,到精华,都会出。因此,挑品牌高于挑单品

2. 购买便捷度。有朋友在国外的,丝芙兰里就能买到很多,这种基本上敞开挑。国内的朋友没那么幸福,那就在可购买范围内,挑试用的品牌即可

01 浓度≥2%

02 2%>浓度≥1%

03 浓度<1%

04 未标注浓度

未标注浓度 ≠ 浓度低

例如Lixir的AHA+BHA,浓度肯定不菲,但没有专门标注BHA的浓度是多少。

而很多品牌的洗面奶和爽肤水,里面都添加有少量的水杨酸,这种添加量,一般就在1%以下了。

下面是市面上常见的含水杨酸的单品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很多,篇幅有限,只能列举一部分)

最后说一些个人感受

水杨酸的单品,我用过一些。总的感觉是,控油很明显,同时皮肤会比以前干,皮肤也更光滑一些。因此保湿霜和防晒霜,都需要换更厚一些的。但如果用无水的配方,就不存在加强保湿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Bobbi Brown的75号油(白池花籽油很厚,建议先试下肤感)。

相比视黄醇,水杨酸带来的肤感会更温和一些。因此,建议对于视黄醇没法耐受(例如0.1%都觉得刺激)的朋友,不妨试试水杨酸。

我自己做过复合酸的焕肤,效果很显著。基本是一次见效果,几次下来皮肤嫩一到两个度。因此建议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去尝试一下。

参考文献:

Edward Stone, An account of the succefs of the bark of the willow in the cure of agues. In a letter to the Right Honourable George Earl of Macclesfield, President of R.S. from the Rev. Mr. Edmund Stone, of chipping-norton in Oxfordfhire. 1763.

Kligman AM.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a novel low-strength salicylic acid cream and glycolic acid products on human skin. Cosmet Dermatol. 1997;10:S11.

Kligman D, Kligman AM. Salicylic acid peels for the treatment of photoaging. Dermatol Surg. 1998;24:325.

Stevenson MA, Zhao MJ, Asea A, et a!. Salicylic acid and aspirin inhibit the activity of RSK2 kinase and repress RSK2-dependent transcription of 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and NF-kappaB-responsive genes.] Immunol. 1999;163:5608.

Jeffreys D. Aspirin: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a wonder drug. New York: Bloomsbury; 2005:38-40.

Marson P, Pasero G. The Italian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salicylates. Reumatismo. 2006;58:66.

Kessler E, Flanagan K, Chia C, et a!. Comparison of alpha- and beta-hydroxy acid chemical peels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ly severe facial acne vulgaris. Dermatol Surg. 2008;34:45.

Baumann L, Saghari S. Chemical peels. In: Baumann L, Saghari S, Weisberg E, eds. Cosmetic Dermat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09:148-162.

Pasero G, Marson P. A short history of anti-rheumatic therapy. II. Aspirin. Reumatismo. 2010;62:148.

Seidler EM, Kimball AB. Meta-analysis comparing efficacy of benzoyl peroxide, clindamycin, benzoyl peroxide with salicylic acid, and combination benzoyl peroxide/clindamycin in acne. J Am Acad Dermatol. 2010;63:52.

Zheng Y, Wang M, Chen H, et a!. Clinical evidence o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n antioxidant optimized 1.5% salicylic acid (SA) cream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acne: An open, baseline-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Skin Res Techno!. 2013;19:125.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214346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