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防紫外线高达98%防晒霜,能“越晒越白”,防晒美白隔离一应俱全

美妆资讯
防紫外线高达98%防晒霜,能“越晒越白”,防晒美白隔离一应俱全
2023-08-05

春天过去了,夏天还会远吗?相信每个女孩子都对夏天很憧憬,因为在夏天我们就可以穿漂亮的裙装啦,毕竟没有裙装的夏天是没有灵魂的夏天。

但是今年的夏天似乎并不是很友好,很多地方的天气都非常热,太阳简直越来越“毒”了,惹得很多小伙伴想出去玩,但是又怕晒黑,很难受。

每个人在学生时期都知道军训的可怕,军训前后的女孩子,简直就像是“换了脸”一样,脸变得非常黑,颜值大大下降。

并不是普通女孩子,像石头姐这种火遍全球的女星,皮肤一旦被晒黑了,颜值也会大大下降不少。

因此,每个女孩子都知道皮肤白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正所谓“一白遮百丑”,女孩子皮肤白皙,怎么看都很耐看。

​皮肤为什么会被晒黑?这是因为阳光中有紫外线,它对皮肤有刺激性,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就会出现爆痘、色斑、皱纹等皮肤过敏情况。

其实紫外线并不是只有夏天才有,一年四季都有,而且手机天气预报中会有提示,只要指数≥3时,你就要注意防晒了。

说到防晒,绅士为大家安利一款绅士女友正在用的“防晒新星”——「RAPERN白藜芦醇防晒霜 」(白藜防晒霜 ),很多明星的化妆包中都会备有它呢。

与其他防晒霜不同的是,白藜防晒霜添加了熊果苷和白藜芦醇等成分,可以真正做到“抗氧化美白”的效果。

它的外形特别可爱,白白胖胖的很精致,刚刚好拿在手中,而且它还有专门底座,不管是实用性还是颜值,都不比大牌差呢。

熊黛林、李维嘉、钟丽缇、李纯等很多演员都有安利过它,是一款连明星都会被种草的防晒霜。

网络上有很多美妆博主、达人都在推荐。

用过它的小伙伴,对它的评价都非常高,它不会搓泥,而且成膜速度特别快,还具有美白抗老的特点,回购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多。

它的质地就像是乳白色牛掰一般,流动性很强,涂抹在皮肤上很清爽,一点不油腻,自带提亮肤色效果。

​而且它的延展性也很强,用手轻轻一推就可涂开,涂匀后皮肤变得特别水嫩。

涂在脸上能够很快和皮肤融为一体,吸收后根本摸不到油腻感,颜色自然,用作妆前乳都完全可以。

绅士女友是油性皮肤,使用其他防晒霜后,皮肤会感觉很厚重、黏腻。

​但是用了白藜防晒霜后,不仅没有油油的感觉,而且感觉皮肤特别清爽。

而且它还可给皮肤提供滋润保湿的效果。

尽管你是脸黄的男孩,用它也完全没问题,既能够隐形毛孔,还可提亮肤色,看着更帅气。

不喜欢化妆?没关系,白藜防晒霜完全可以作素颜霜来用,效果特别赞。

具有超强防水防汗能力,即便是放在水龙头下冲洗,防晒霜也不会因此脱落。

SPF(抵抗UVB的指数)和PA(抵抗UVA的指数)是每款防晒霜上都会印有的指数,白藜防晒霜也有,它的指数为:SPF50+,PA+++。

SPF50+意思是可以延长约12.5h被晒伤,紫外线阻隔率高达98%,可以有效保护肌肤不被晒黑晒伤。

PA+++意思是防晒可达8h以上,能够抵挡皮肤衰老和皱纹的产生。

绅士利用紫外灯做了个试验,在没加防晒霜时,紫外灯的照射数值为700+,然后,将一涂有白藜防晒霜的玻璃片,放在紫外灯下,紫外线数值瞬间降为2,可见防晒效果还是很强悍的。

然而它并不是只可防晒这么简单,它还是一款通过韩国国家美白认证的美白防晒霜。

因为它其中添加了熊果苷,所以可以快速深入肌肤,抑制皮肤中酪氨酸酶活性,以此减少皮肤色素沉淀,有了它夏天防晒会变得很简单,白藜防晒霜阻隔98%紫外线,“越晒越白”不是问题。

因此,很多使用白藜防晒霜的小伙伴,不仅做到了防晒,同时还做到了美白工作,也就是“越晒越白”。

它其中还含有白藜芦醇,它是一款可以抗氧化、抗自由基的成分,可以帮助我们自由基带来的皮肤老化。

而且它还具有保湿补水效果,保持肌肤滋润、富有弹性的状态。

再有,它还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所以痘痘肌、孕妇、敏感肌都能使用哦。

它对于手机、电脑也有一定的防辐射效果,可以更加全面的保护皮肤,让皮肤抵御外界干扰、污染,让你的皮肤更加嫩白。

因此,白藜防晒霜是一款集防晒、亮白、隔离、抗老、妆前乳、素颜霜、防辐射于一身的防晒霜,如此高能的防晒霜,还真是少见。

女孩可以没有天生丽质颜值,但是皮肤一定要白皙,白藜防晒霜并不是只有女生可以使用,男生也可使用,马上夏天就来了,买一支这款防紫外线高达98%防晒霜备用,防晒美白隔离一应俱全,今年夏天你也可以“越晒越白”哦。

▼点击下方,速度购买。

养肤型防晒韩国RAPERN娜盼防晒霜SPF50+清爽不油腻 外防护内养白 ¥78 购买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5788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