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你想知道的眼线技巧在这里

美妆资讯
你想知道的眼线技巧在这里
2023-08-05

美丽经·我们一起变漂亮

谁画好眼线谁就赢

话说前阵子,我去瑞士巴塞尔的钟表与珠宝展采访,跟几个媒体同行一起住在通过网络租来的公寓里,每天几个女人家排队洗澡、化妆,仿佛回到学生时代的女生宿舍。因为每天都要举着自拍杆合影,所以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就成为重要的事情之一。而一看合影才真正意识到,什么叫“谁画好眼线谁就赢”的道理——再好的美图软件也不能把眼睛修得更美、更有神啊!

所以今天,让我们再来谈谈眼线,彩妆技艺中相对最难掌握的一步。

双眼皮画出妩媚

在巴塞尔,我还“偶遇”了演员王鸥,就是去年在热播剧《伪装者》里演汪曼春和《琅琊榜》里演秦般弱的那位。作为《琅琊榜》的脑残粉,我还写过她在剧中的娇艳眼线呢,所以那么近距离地面对她,自然第一个就去瞧她的眼线:上边的粗一点,线条很顺滑,在眼尾部有一点点往上勾;下边的看上去并不是从眼头处开始的,而是从差不多一半的地方画,眼头部位有薄薄的一层闪亮眼影,整个妆效就使得眼睛看上去更大、更亮。

所有双眼皮的女生都可以学习这种画法,它适合于一天当中的大多数场合,包括上班通勤、下班约会、周末逛街等等。只有掌握了基础的技术,才有可能自由发挥,比如想要低调、含蓄,就改用不那么闪亮的眼影;反过来,如果是去灯光昏暗的环境下玩耍,也可以用更重的眼影粉。此外,眼线在眼尾的收尾也大有讲究,线条拉得更长(或更上扬),都能带来完全不同的观感。

单眼皮画出神韵

现在的眼线技法,都是由欧美品牌推行的,所以很多单眼皮的女生觉得无从下手,或者按照化妆师教的方法画了,也不太看得到。我自己就遇到过这样的困扰,所以后来干脆换了手法,干脆不再沿着睫毛的根部来画,而是抬高一毫米的样子,同时在眼线笔的选择上,也用笔尖不那么细的,更重要的是不画下眼线,这样就能在视觉上拉长眼睛,看上去让单眼皮更有东方气质。

此外,这种方法也适合年龄稍长的女性。以个人经验,年过四旬后,化妆与否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尤其是眼部的肌肤这个时候开始松弛,眼睛也比年轻时“小”了,所以眼线就特别重要。早几年流行文眼线,也是因为很多女性觉得眼线不容易画好,或者是每天都画(还要卸妆)太麻烦,所以干脆一劳永逸。但文上去的眼线通常是上、下眼皮都文,看上去会很古板,要想有灵动的感觉,最好还是花点时间多练习。

【好用的眼线】

植村秀纤变墨画眼线液防晕染,颜色浓黑且画眼线时不卡墨、分岔。(145元/0.45毫升,笔壳145元)

Bobbi Brown流云液体眼线笔不晕染、不掉渣,有效防水。(240元/1毫升)

美宝莲纽约极细眼线液羽翼符合猫眼尾形状,可一笔勾勒猫眼尾。(109元/0.5克)

伊蒂之屋持久防水眼线啫喱持久防水、防晕染。(88元/1.5克)

香奈儿防水眼线笔以紫巧克力打造深邃的紫色调。(250元/0.3克)

M.A.C流畅精准眼线液笔的超细致笔尖柔韧适中随心画出猫眼般的美丽线条。(220元/1克)

贝玲妃大放睛采眼线笔能够紧贴睫毛根部画出平滑宽体眼线胶,并有多种色彩提供多变选择。(205元)

巴黎欧莱雅美眸深邃眼线水笔以弹性海绵笔头贴合眼部轮廓,有防水、防晕染配方。(90元/1.6克)

卸妆也有小诀窍

在所有的卸妆过程中,眼线确实也是比较难操作的一步。因为通常眼线是紧贴着睫毛根部来画的,卸妆产品很容易就“糊”进眼睛,所以一定要用专业的眼部卸妆产品。曾经有一个美容专家向我透露,她每次卸妆后,都会用棉签蘸一点点眼霜,沿着睫毛根部再小心擦拭一遍,保证将所有的眼线残留都清洁干净。

虽然听上去确实有点奢侈,但要漂亮,真的需要付出很多。再来看看眼线产品的选择,眼线液、眼线笔、眼线膏其实本身并没有哪个比哪个好用的问题,每个人的习惯不同罢了。对于一个“熟练工”,用得最顺手的产品就能画出最佳妆效。只是对于新手来说,如今一些品牌采取的新科技,使得眼线笔的笔触更柔软顺滑,而画出来的线条也更持久流畅。

今年流行复古眼线

从上世纪起,用眼线来打造猫眼妆就是女明星们的最爱之一,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论是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还是具有精灵气质的奥黛丽·赫本,都可以驾驭,还能给她们各自的美丽加分。说起来,猫眼妆也不算太难,主要就是眼线的把握,一条拉到眼尾,然后毫不犹豫地往上勾。

基本版的猫眼妆眼线,只是细细的一条,比较有纯真感。想要神秘的,就在眼角勾得浓黑一点。这两种处理方法被称为复古猫眼妆,而今年春季的潮流是用彩色的眼线笔,这应该是模仿了猫咪的调皮。如果觉得眼线太难画,也可以借助眼影来化猫眼妆,就是用眼影在眼尾勾勒出线条并模糊边界。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39128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