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继续跨界,云南白药豪掷2000万进军核药

美妆资讯
继续跨界,云南白药豪掷2000万进军核药
2023-08-05

转型大健康领域,抢占日化用品市场,是许多传统中药企业的跨界方向,云南白药牙膏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近日,云南白药宣布进军核药赛道,似乎,云南白药已经不满足于仅在中药与大健康领域发展了。

9月2日,云南白药发布公告,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北肿研究所)签订《技术转让与合作开发协议》,北大医院、北肿研究所将其合作研发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靶向核药相关专利转让给云南白药。

根据协议,云南白药应向转让方支付总额为2000万元的技术转让价款。各方同意技术转让完成后,云南白药有权自主决定并负责转让标的开发、注册、生产、商业化、全球化布局以及其他任何与转让标的相关的事项。

这是云南白药在主业之外的又一笔投资。然而,资本市场对云南白药进军核药领域的举动反应冷淡。9月2日,云南白药报收51.69元/股,微跌0.54%,总市值928.8亿元

近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国民健康需求和支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以生产中药为主的企业纷纷上市,产业规模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同时,为了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各大中药企业都在跨界开拓新疆域。

业内声音指出,当本土企业纷纷探索延伸“大健康”品类寻求商业化转型,中药产品过度走向快消“品牌”营销套路,或将进一步加重营销砝码而让中药的临床属性边缘化,中药如果只是一个“文化符号”,创新颓势又将如何扭转?

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升级固然值得期待,但如果传统中药老字号持续跨界,而不是依托中医药文化底色,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那么距离中医药“高质量创新发展”的目标是否会越走越远?

研发费用是销售费用“零头”

商业创新“含金量”几何?

日前,四川、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全面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陆续印发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推动中医药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中药市场发展在政策推动、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以云南白药等为代表的部分企业,延伸美妆、日化、酒类、食品等“大健康”快消品类获得成功,示范效应也让中药品类“跨界”之风日盛。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在人类健康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中医药产业长期处在“重营销、轻研发、缺创新”的发展状况,叠加医保控费、辅助用药等政策考验,从院内向院外、从临床治疗向“大健康”转型,逐渐被视为中药企业转型升级的抓手。

截至8月31日,已有超过60家中药企业披露上半年业绩数据,其中7家中药上市企业的营收超过50亿元。

提起云南白药,相比起药品,如今更多人想到的已经是牙膏了。

根据云南白药财报,即使在行业增速趋缓的情况下,云南白药牙膏品类2021年依然斩获超过23%的市场份额,保持行业市场份额第一;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公司牙膏产品市场份额攀升至24.8%,继续高居行业榜首。

此外,作为云南白药的明星产品,“跨界”尝到甜头之后,牙膏业务如今已经被企业玩得花样百出:从单一的白药止血牙膏扩展至针对不同人群的定制型牙膏,以及漱口水、冲牙器等其他类别的口腔护理产品。

由于产品品牌定位精准,市场推广成功,如今的云南白药已经将“大健康事业”列为重要的战略。目前,云南白药的业务模块主要划分为三大事业部,药品事业部、健康事业部及中药资源事业部,这其中最赚钱的板块当属“健康事业部”,主要产品包括牙膏、洗护用品、卫生巾、面膜等。

云南白药牙膏“跨界”成功,当然是品牌营销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经典范例。然而,硬币另一面,中药龙头企业剑走偏锋,把重心主业放在大健康领域,不禁也让业内反思:“云南白药未来将会成为怎样的一家中药企业?亦或是最终成为一家快消品企业?”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回看过去几年,云南白药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与巨大的市场营收相比较依然并不出彩。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到2021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8992万元、8403万元、1亿元、1.7亿元、1.8亿元和3.31亿元。

与研发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销售费用,云南白药2016年至2020年的销售费用分别为28.4亿元、36.8亿元、39.7亿元、41.5亿元、37.9亿元、38.9亿元。其中,2018年的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39倍。2021年销售费用为38.9亿,是研发费用的11倍,对比之下,研发费用只能算销售费用的“零头”。

即使把目光仅聚焦在研发费用方面,云南白药依然在“大健康”非药板块持续押注。根据年报,2021年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大增82.99%,主要原因是新增特医食品研发注册及采之汲生物医学护肤品研究开发等研发项目。

目前,与云南白药类似的中药企业开展“跨界”品类营销的不在少数,大多集中在日用品、化妆品、健康食品领域布局,如江中药业延伸护发精华、马应龙布局眼霜等。从最近企业公布的2022年半年度报告来看,部分中药企业的“大健康”产品、服务收入增长都在大幅提高。

2022年上半年部分中药企业营收情况

从中不难感受到,面对院内院外市场端的变化,国家集采深入推进,残酷的价格竞争,让中药同质化的市场竞争风险正在逐渐显露;面对日益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在想尽办法寻找出路的过程中,势必用“战术”层面的多元化选择,来应对和过渡短期的市场结构调整。

市场观点认为,中药企业“跨界”大健康之风日盛,客观反映出产业短期应对市场结构性冲击的“战术”选择,这种选择可能有特殊的企业发展阶段和竞争环境的无奈,但“战术”层面的选择,是否可能引发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依赖,进而削弱企业长期的中药创新能力,这需要引起企业和行业的警惕。

从“战术”到“战略”

中药创新正途在何方?

“大健康”是个筐,多种概念和产品往里装,契合品牌定位和营销拉动,“跨界”似乎顺理成章。不过,面对日化产品、饮料食品、化妆品、酒类等品类“外延”业务增长,一家中药企业的“创新”成色又在哪里?

而如今云南白药宣布进军核药领域,跨界转向放射性药物,“中医药”的底色又体现在哪里?

政策层面显然已经开始调整价值导向。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从此奏响了中医药事业大发展的主旋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2022年3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这是首个以国务院名义印发的中医药5年规划。此外,全国各省份陆续制订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各地因地制宜,提出很多颇具地方特色的落实措施,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

比如2022年7月1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联手四川省财政厅印发《四川省中医药研发风险分担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支持中医药研发,按照不超过实际科研投入损失的30%给予风险分担,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中医医疗器械等均在分担范围之内。

2022年,8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工作任务》,明确22条重点工作任务,把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列入其中。

“中药行业高质量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创新将成行业重点。”业内专家指出,中医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相关部门从市场准入、医保支付、审评审批等多个维度对中医药行业形成政策支撑,叠加中成药地方集采的快速、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创新药研发,中药创新药申报呈井喷态势。

根据今年6月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21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在创新药注册申请中,创新中药有54件,同比增长134.78%,增速超过创新化学药和创新生物制品。其中,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44件、新药申请(NDA)10件。同时,2021年批准/建议批准创新中药39件,同比增长39.29%。

由此可见,在系列政策催化下,大多数中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中药的审评审批和创新均呈加速之势。行业普遍认为,未来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临床价值为支撑的中药创新必将成为主流。

回顾2021年获批上市的部分中药新药,除外清肺排毒颗粒(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化湿败毒颗粒(一方制药)、宣肺败毒颗粒(步长制药),主要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其它产品诸如益肾养心安神片(以岭药业)、益气通窍丸(东方华康医药)、银翘清热片(康缘药业)、玄七健骨片(方盛制药)、芪蛭益肾胶囊(凤凰制药)、坤心宁颗粒(天士力)、虎贞清风胶(一力制药)、解郁除烦胶囊(以岭药业)、七蕊胃舒胶囊(健民药业)等,无论是基于临床经验方基础上成功研发,还是在院内制剂基础上转化而成,均体现出现代中药研发的全新价值思路。

中药企业应当如何创新?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曾表示:中药创新“要善于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和成果,讲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用公认的标准证明自己”。

王永炎院士也曾指出,传统的中医药要在现代社会仍然能服务民众,甚至走向世界,成为科学前沿,不断汲取现代科学成果而发展完善,就必须融入主流医学体系,其关键是取得“共识疗效”,要求评价反映临床疗效的真实性,达到中医认可、西医也认可,中国人认可,外国人也认可,途径是严格的循证评价。

中医药文化可以是情怀,但产业发展绝不能只靠情怀,更不应当简单粗暴地将中医药异化成“健康概念”“文化符号”,回归临床价值需要科学严谨的方法。

研发投入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和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出成正比。据米内网数据,白云山、以岭药业、天士力、中国中药、步长制药、华润三九、济川药业、康缘药业2021年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

业内观点指出,药品是“慢消品”,不能套用快消品的思维,必须潜下心做科研,才能收获创新的果实;高质量发展阶段,有实力、有目标的中药企业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追求更高层次创新,而不是沉溺于重营销、轻研发的商业快感。

商业创新在营销层面只是短期的“战术”,以期解决企业在一段时间内面对的市场转型问题;归根到底,产品创新在研发层面才是企业能够得到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萧湄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2722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