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国货护肤品爆原料大瓜!从此能摆脱原料依赖吗?

美妆资讯
国货护肤品爆原料大瓜!从此能摆脱原料依赖吗?
2023-08-05

据说人的大脑很神奇,记啥啥不行八卦第一名,为了验证这件事情,今天言言就给对八卦情有独钟的姐妹们,爆一个护肤圈大瓜。

事情要从今年11月下旬说起,有多位圈内人士在社交平台爆料,优时颜、毕生之研等一批国货美妆品牌的进口原料(来源于美国格兰特的HPR),被掉包成了国产。

此消息一出,行业上下游都为之震动。

▲优时颜创始人第一时间回应,表示原料替换为自主行为,且有做过原料质量的比对

虽然事情得到了澄清,但这场关于HPR的原料风波,也彻底将护肤圈被原料卡脖子多年的问题,曝光在了所有消费者面前。

在这场原料风波中,品牌方作为产品的第一责任人,需要直面消费者的考验,需要对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不可能独善其身。

但对于中国原料的“卡脖子”问题,其实也是全行业一直以来的难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伤疤,聊聊国货护肤品牌们的“原料”挣扎。

01

原料“卡脖子”由来已久

十九世纪,近代首批化妆品品牌从欧美涌现,也是欧美化妆品重要的奠基期。

这段时间,娇兰在1828年以香水小铺起家, 旁氏在1846年推出雪花膏,欧莱雅于1907年宣布成立,逐渐形成了几大集团鼎力的格局。

迫于各种交织的因素,大洋彼岸的中国从二十世纪初才开始有国有日化品牌涌现。

不仅起步晚、发展落后,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中华牙膏、小护士和羽西等品牌,刚形成一些规模又经历大批海外品牌涌入国内的冲击和收购。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坚持下来并形成规模的品牌就更少了。

供需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下游发展,彼时国内美妆行业的上游也一直存在欠缺研究和创新的现状。

当时,国内99%的化妆品原料来源于海外,国产的日化原料研究也停留于便宜、能用的阶段。

不敢创新,也没钱创新,这种恶性循环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影响了国内日化市场。

时间又过了十年,国内的部分原料逐渐可以内采(比如常用油脂,表活等),但产品的质量控制仍比国外差(批次间稳定性难以控制,气味,颜色等相差都较大)。

基础大料都如此,精细化学品就更难了。

比如植物提取物,行业内一直笑称早期国内的植提原料是“泡茶”,就是简单在溶剂内泡一泡,缺少前期的筛选,后期无法打谱确认结构,也缺乏功效验证。

同时,也很难将植提中的潜在致敏原,刺激物等剔除。而化学合成的聚合物,乳化剂,单一结构活性物,提纯难,除杂难。

02

国产品牌的挣扎

在这样的局面下,国内品牌想要谋求更高的发展、建立品牌护城河,只能选择国外原料商。

通过与国际原料商的合作,相当于迅速爬上了巨人的肩膀,比如逐本与太阳化学合作定制乳化剂;兰与科莱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还有很多品牌和德国CLR合作,用上了和雅诗兰黛同款二裂酵母……

但当技术掌握在国际原料商手中,品牌方不仅没有议价权也面临着风险。

比如很多跨国公司都会选择经销商代理,国际公司对于原料技术的垄断其实是很大的打击。

比如一位道康宁的前销售表示,他们摸过道康宁给资生堂定制的某款硅油,肤感特别好,在日本已经使用十多年,但是始终未流入国内。

而很多国际原料大厂在新原料的发布上也会先在欧洲发布,海外品牌会更优先拿到最新的技术,而国内品牌只能落后一步。

国产原料又因一直被压死在价格上,缺少创新,缺少深度研发,也缺少市场认可度,无法满足品牌方的需求。

尤其是现在消费者重点关注的核心原料—功效活性物,不仅要求产品质量,对功效认证要求也很高,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到人体临床,功效验证越完整,品牌对开发产品就越有信心。

而在这点上,很多国产原料都还刚刚起步。

所以,尽管合作难度大、成本高昂,很多品牌还是优先选择国际大厂。

03

加快冲破原料关卡

原料是化妆品的灵魂,国货品牌能否赶超国际品牌的关键亦在于原料创新。为了解决原料“卡脖子”问题,国内原料商和品牌也各显神通。

现如今,我国的原料厂商例对于很多结构单一、分子构成明确的原料物质,比如HPR,烟酰胺,多肽,传明酸,依克多因等,已经做得很好(当然在精细化程度上还有上升空间,纯度的细微差距往往会影响到原料的温和性、稳定性、功效性,是否可以做透皮等)。

而在植物提取物方面,国内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是马齿苋、积雪草、茶叶等,因为我们很明确的知道积雪草中,要提取的是积雪草苷;茶叶中是茶多酚。

但对于其他新结构提取和功效验证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投入大却回报慢的事情,对国内原料商依旧是一个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自新法规出台后原料国产化的进程正在加快。2021年5月1日至今,已经有43个化妆品新原料完成备案,其中有19个来自本土企业,占比45%。每一款原料备案背后都凝聚着国产企业多年的付出和努力。

我国近几年来在原料的研发上已经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全球玻尿酸龙头企业华熙生物、福瑞达,不仅透明质酸原料做得好,还以原料为引擎带动品牌发展;

而在生物合成领域,巨子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打造了如可丽金,可复美等强势品牌。

包括珀莱雅等头部国货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国产原料,并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等一系列动作,力图打破进口原料的垄断。而诸如伽蓝、上美、欧诗漫等老牌国内企业,早已意识到想要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就必须有独家的技术壁垒、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开启了化妆品原料的自主研发。

▲伽蓝以喜马拉雅的极地修护能量为灵感,在2022年研发出喜默因;欧诗漫专注珍珠+美白领域,研发了独家的珍珠发酵产品,用于旗下的美白系列。

加快冲破原料关锁不仅靠企业,也靠人才。过去,化妆品行业几乎没有高端人才,很多高校甚至都没有化妆品专业的研究生。

也有企业的研发总监表示,很多国际公司的设备他们也有,但是缺少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的人才。有的企业甚至没有研发人员,全靠代工厂也能运营一个品牌。

最近几年,很多生物学博士,药学研究生入局化妆品行业,为行业带来了具有创造力的新鲜血液,现在的新锐品牌哪一个不是有几个博士坐镇。

比如PMPM花重金挖了一批头部美妆人才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将原料的审核和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还有一些新的原料公司也是卧虎藏龙,比如成立还不到两年就获得1.5亿融资的未名拾光,4名创始人均是来自北大和清华的生物学博士,也快速和逐本建立了深度原料合作,共同开发植物愈伤组织。

产学研结合也是最近几年行业反复被提到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参与上海东方美谷,江南大学作为化妆品专业领头羊也与上海家化等企业展开生物发酵的深度合作。

至本和南开大学建立至本X南开大学联合实验室把控产品研发,同时向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等也开始入局化妆品行业。

起步晚,发展落后是我国化妆品行业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行业内见证了一场又一场因为原料“卡脖子”引发的“事故”。

▲19年底,疫情导致国外很多工厂不定期停产,很多原料断货,货物运输,清关也受到很大影响,原本一两个月的货期,被延长到半年。这些因素导致很多品牌在原料选择上又退回了进口和国产的分岔路口。至于如何选择,对于品牌方来说也是一场考验。

无论国内品牌还是原料商,都在不断反思,努力打破对国际原料的过度依赖,而原料国产化也会是未来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的需求、成分党的推动,以及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新规的颁布,国内原料端正在不断进步,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妆品成分,甚至有一些原料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领先的技术水平。

想知道它们都是谁,又有哪些强大的背景?记得给今天的文章点个在看,我们下期见!

策划/监制:Phyllis

排版:熊仔

审稿:言安堂研究院

本文由言安堂内容团队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支持原创,抄袭可耻,转载请联系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66867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