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聚焦|美即“甲醛”事件,伤害的是行业本身

美妆资讯
聚焦|美即“甲醛”事件,伤害的是行业本身

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你所知道的真实不一定是真相,你所了解的真相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黑白只是你眼里的颜色,个中缘由意义你都无从知晓。

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

——致消费者

最近能够引起业界一定关注的事件,美即的业绩下滑和质量问题当属其一。对于其业绩下滑,虽然在确认美即“卖身”消息的时候,早有人预测其“要么消失,要么变身”,并且大部分人都对其发展前景不看好,但听到美即从中国市场面膜霸主地位沦落到如今回款不足2亿,成为欧莱雅集团“拖油瓶”,还是让人不禁唏嘘慨叹。而随后爆出“美即海洋冰泉补水面膜在德国实验室的检测中发现可致癌防腐剂——甲醛/甲醛释放体、接触性过敏原——有机卤化物类防腐剂IPBC等有害物质”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给美即的发展更添一份凝重。同时也再次引起了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恐慌心理。

不是配方原因,那是什么?

关于“甲醛事件”,欧莱雅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美即产品配方中不添加甲醛,同时该报告检测出的甲醛/甲醛释放体浓度为0.012%,低于中国现行《化妆品卫生规范》2015版中0.2%的限量要求,符合国家标准,不会对消费者健康安全产生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获知两个信息:1、美即的配方中并没有使用甲醛这一成分。2、在中国现行相关法规中,甲醛/甲醛释放体IPBC允许微量存在于产品中。

这里欧莱雅也玩了一把文字游戏,“配方中不添加甲醛”并不代表“配方中不含有甲醛释放体IPBC(防腐剂的一种)”,也并不能撇清“配方中的原料本身不带有甲醛/甲醛释放体IPBC”。

也就是说,虽然配方中没有甲醛/甲醛释放体,但该成分极可能是在原料筛选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带入的。

据了解,产品中含有甲醛/甲醛释放体原因主要有几个:

1、配方的防腐体系中含有甲醛/甲醛释放体成分。

2、原料中固有的杂质带入。部分原料(特别是植物提取物类原料)中,本身就固有甲醛释放体类防腐剂(如卡松,已内酰脲等),从而引入到产品料体中。

3、生产过程中的消毒环节使用了甲醛/甲醛释放体,导致成分残留。

4、生产过程中人为带入。

依科赛国际化妆品科学中心科研总监胡火明认为,在面膜品类中,面膜布是甲醛/甲醛释放体最大的来源。“在代折布消毒的小厂,特别是条件有限的厂家,他们为了降低成本,大部分都采用环境甲醛薰蒸消毒,以及直接高浓度甲醛薰蒸消毒,而布纤维极易吸收且不容易释放淡化或分解甲醛成分,从而带入产品中。”此外,工程师对原料杂质的识别专业性也很重要,在确认配方同时也需要规避原料本身固有的有害杂质。

同时他也提出,涉事美即面膜也极可能是因为膜布的熏蒸环节把控不到位导致的甲醛/甲醛释放体带入。

而广州品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锟则表示,甲醛和甲醛释放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甲醛释放体IPBC在我国是允许使用在化妆品中的防腐剂,检测结果显示涉事产品的浓度甲醛释放体IPBC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觉得可能是防腐体系中运用了甲醛释放体IPBC。

甲醛释放体真的那么可怕?

美即的“甲醛事件”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恐慌,原因之一是把甲醛等同于甲醛释放体。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甲醛并不等同于甲醛释放体。虽然在化妆品中甲醛释放体和甲醛都是依靠甲醛分子来杀菌,但化妆品中存在少量甲醛释放型防腐剂是安全的。而此次美即产品中并没有含甲醛,而是含有甲醛释放体其中一种IPBC而已。

此外,这个问题还涉及到另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在法规标准中,哪怕是饮用水也允许检测出ppm级的重金属呢,那现实中谁又会因为害怕重金属中毒再不用自来水呢?所以说,在符合限量标准情况下,甲醛释放体并没有那么可怕。

其实对于美即的“甲醛事件”,有上游生产商觉得有点对产品“吹毛求疵”。对于工程师而言,每一个配方都是兼顾整个配方稳定性、功效性的合理选择。正如被认定为至毒的砒霜,以它为原料制成的亚砷酸注射液却可以治疗白血病、癌症一样。一些看起来不太安全甚至有毒的成分在化妆品配方中的合理运用,也许在产品中也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成分之一。

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不仅考虑某一个成分的安全性,而是从整体出发,考虑整个配方的安全性、功效性以及合理性。

如一个合理的防腐体系需要考虑的问题:

● 稳定性

热稳定性好,碱性范围条件下稳定,同时具有一定pH缓冲能力。

● 相容性

与加工液配方中常见各种助剂具有良好相容性。

● 广谱性

能有效控制引起水基金属加工液腐败的常见细菌,酵母及霉菌。

● 经济性

稳定的活性成分保证了持久的微生物控制性能,延长了加工液的使用周期。

● 安全性

提供低毒、环境相容性良好的杀菌剂产品,大幅度提升您配方产品的安全等级。

以偏概全,伤害的是谁?

美即“甲醛事件”出来之后,有化妆品行业专家表示:这是有人在黑美即,合法产品被拗成黑心货。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这些年的“二恶烷”“防腐剂”“荧光剂”等被歪曲误解的现象。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安全性”需求,“纯天然”“无机”“无化学”“无防腐剂”“无荧光剂”“无添加剂”“无硅油”等概念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但这些产品宣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给传统化妆品“抹黑”,也给消费者造成了理解偏差,认为含有防腐剂、荧光剂的产品在质量安全上可能存在更大的风险。

有工程师表示:这是反科学的表现。“是因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才会出现添加剂、防腐剂、人工合成成分,现在再去追求原来的纯天然、无防腐等产品,其实是技术的倒退。”

但也有企业认为,消费侧决定供给侧。这些产品和宣称本身并无过错,呈现的是市场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各种概念产品只要有消费者买单,即是达到研发的初衷。

抛开技术上的争议,不少工程师表示更担心的是如果企业继续利用某一成分进行概念营销(对竞争对手的打压),造成的消费者恐慌由谁去买单?“无XX”类化妆品,会不会造成消费者越来越大的恐慌?市场对产品不信任感的加深?原料种类的可选范围越来越狭隘?

这些担忧或许是杞人忧天,但也可为市场良性竞争和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

3·9工程师节报名通道已经开启,您可以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参会↓↓↓↓↓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92489143.html